图绘“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的渔家乐场景。王士禛《池北偶谈》记:“柳村在恒山之间,梁冶湄使君读书其中,属金陵樊圻画《柳村渔乐图》。”由此可知,柳村确有其地,在今河北省境内。此图是樊圻应朋友梁冶湄(即梁允植,字承笃,河北正定人,官至延平知府)之邀所绘,以解其宦游的思乡之情。樊圻作为江南地区的画家,充分发挥想像力,把北方水乡表现得如同江南渔庄一般,含烟带雾,充满了浪漫诗意,将生活诗意化。此幅构图简洁,主题突出,用笔工整严谨,皴法细密,设色清雅,是樊圻的代表之作。
款署“己酉蒲月钟陵樊圻画”,钤“圻”朱文印、“会公”白文印。本幅有清陈僖、梁清标等7家题诗词,钤“芃园图书”等题跋印16方。引首及前后隔水有清代曹溶、徐倬、顾豹文3家题诗,钤“古书”等印9方。后纸有王士禛、汪懋麟等11家题诗,钤“芃园考藏”等印35方。
“己酉”为康熙八年(1669年),作者时年54岁。王士禛(1634—1711年),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22岁中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在职期间克尽职守,廉洁奉公,成绩斐然,颇有政声。以诗蜚声海内,文坛人士备加推崇,尊为一代诗宗,领袖文坛数十年,与浙江朱彝尊齐名,时有“南朱北王”之称。他吸取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的理论,加以充实和发挥,创立“神韵说”。其诗大多境界缥缈淡远,意味含蓄,早期亦有气势豪壮、格调苍劲、关心时局、同情百姓之作。他的散文也非常出色,包括序、跋、传、铭、书札、游记、随笔、小说等,都有独到之处。主要作品有《渔洋诗集》、《渔洋文略》、《池北偶谈》、《蚕尾集》、《香祖笔记》、《居易录》、《渔阳诗话》、《感旧集》等。当时的著名文人钱谦益称赞其云:“贻上之诗,文繁理富,衔华佩实。感时之作。测恰于杜陵;缘情这仁缠绵于义山”,“宗盟海内五十年,时人尊仰如泰山北斗。”府级行政机构之长官。宋代始置,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掌教化百姓,劝课农桑,甄别孝悌,奉行法令条制,宣读赦书,举行祀典,考察属官,赈济灾伤,安集流亡以及赋役、钱谷、狱讼等事。视本府地望高下,或兼留守司公事,或兼安抚使、都总管、巡检等职务,总理本府兵民之政。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掌管一府政令,总核所属州县之赋役、诉讼等事,汇总于布政司、按察司。清之各府,以冲、繁、疲、难四字分定等第,划为最要缺、中缺、减缺。各府调补知府时,有“请旨缺”、“题补缺”、“调补缺”、“留补缺”之分。应升、应补官员也按为官情况划分等第,以求人、缺相宜。梁清标(1620—1691年),字玉立,号棠村、蕉林,别号苍岩子,斋号秋碧堂,河北正定人。中国清代书画鉴藏家。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清顺治元年(1644年)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精善鉴赏,享誉一时。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收藏,甲于海内。所藏法书名画,均由专人以特定的形式装裱,多有梁清标亲笔题签。曾从所藏法书中精心选出11种,刻为《秋碧堂法帖》。所著《蕉林诗集》十八卷,刻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其中有许多为当时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所写的题画诗。另有《蕉林文稿》、《棠村词》等行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或称“隔界”,是为了使“天头”、“引首”与“画心”不致紧接在一起而相隔的镶条,亦增加了美观之效果。
曹溶(1613—1685年),字秋岳,一字洁躬,号倦圃,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明崇祯十年(1637年)进士,官御史。清顺治初授原官,迁广东布政使,降山西阳和道。工诗,精鉴别,富书画收藏,亦能书。有《金石表》、《静惕堂诗集》等。汪懋麟(1640—1688年),字季甪,号蛟门,晚年更号觉堂,扬州府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幼年专心读书,以求闻达。清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曾任内阁中书舍人,刑部主事,居官时办事认真,不徇私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被人构陷,夺官归里。自此,闭门论文著书,潜心学问。有《百尺梧桐阁诗集》、《百尺梧桐阁遗稿》、《百尺梧桐阁文集》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