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鸳鸯图》是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1]
画中为荷塘一角,芦苇丛生,清澈见底的水面上,一对鸳鸯相伴而游,在它们上面荷叶碧绿似伞,几朵红荷正绽吐芳菲。花鸟画法工整细致,虚实相合。荷叶的脉络、荷花的红丝及荷柄之上的细刺都描绘得极其生动,而水波、水草、芦苇只以淡墨数笔勾染而成。笔法虚实结合,使画面呈现一种空灵润泽的感觉。 [2]
中文名荷花鸳鸯图作 者陈洪绶规 格纵183cm,横98.3cm现收藏地北京故宫博物院材 质绢本创作年代明朝画作类别设色画幅 式竖幅
画作内容
《荷花鸳鸯图》
图中四朵荷花或内敛含苞,或羞涩初绽,或幽雅盛放,亭亭玉立,多彩多姿,又各具韵味。荷叶阔大,更衬托出荷花的娇美可人,引得在空中翩翩起舞的两只彩蝶也向它们飞来,在画面最右端的花朵上,早有一只蝴蝶已停留在花心之上,享受着莲的芬芳。荷花的下面立着一块奇形怪状的太湖石。画面下端,一对鸳鸯浮在水面上,神态悠闲,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正隐伏在石后的荷叶上觊觎甲虫,弓身即将跳起。
图中左上角有画家署款:“溪山老莲洪绶写于清义堂”,下钤“陈洪绶印”“章侯”印。 [3]
创作背景
明代以来,花鸟画虽未中辍,但亦未出现繁盛的局面,陈洪绶的画作为明代的花鸟画坛带来了一股清凉慰藉。陈洪绶学画是从临摹开始的,他的花鸟画以师法宋人为主,精勾细勒,色泽清丽。其别号“老莲”即因为他好画莲而得名,《荷花鸳鸯图》是其花鸟画的典范。 [3] 《荷花鸳鸯图》是陈洪绶中年的作品。 [4]
艺术鉴赏
主题
此图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荷花为题 [3] ,花朵清丽,或含苞,初绽、或怒放,多姿多态;枝叶带露,娉婷舒展,俯仰欹侧;湖石雄奇,锐利坚崚,厚重沉凝。两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正欲向一朵荷花飞去,而另一只早已停留在花心之上,一动一静,互为呼应。莲叶的婀娜多姿,荷花的娇艳欲滴,与古石的瘦硬层叠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在作者的笔下却被结合得十分自然。一对鸳鸯在水面戏水悠然,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宁静。一只青蛙正隐伏于石后的荷叶上觊觎甲虫,弓身欲动,使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意趣。 [5]
形象
画面中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朵已盛开的荷花,没有任何遮挡,花杆似乎承受不住她的重量而向左弯曲呈现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显得格外优雅生动,有着一份成熟优雅的味道。画面上方的荷花含苞待放,如花季般的少女,娇羞的躲在荷叶的后面,惹人怜爱。画面右方的荷花花开正艳,延伸到画外,使画面得到延伸,虽笔有尽而意无穷。位于画面下方的一朵小花骨朵显得格外稚嫩娇小,像躲在大人的保护下的小孩。荷叶或被湖石遮挡或躲在花的后面,或仰天或直面观众或伸出画面,造型各不相同,形态各异。荷杆或长或短将花与叶联系穿插到一起,并很好地分割了画面的空白,疏密有致。画面前方的湖石,没有任何遮挡,不同于一般光滑的石头,这块湖石层层叠叠,如被斧头削切过似的,线条刚劲有力。湖石上面点缀了画家意象化的大小不一的青苔,使湖石不至于过于单一。画面中花叶的圆润与粗糙刚劲的湖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对立又相统一。画面下方的一对鸳鸯若即若离,目光相对,显得情意绵绵。公鸳鸯稳重而憨厚,母鸳鸯瘦小而灵动。画面中有三只蝴蝶,一直在荷花上休憩,另两只于空中翩翩起舞,遥相呼应。画面下方的浮萍星星点点,看似漫不经心,其实必不可少:它们集聚在水畔的鸳鸯、荷叶、枝干乃至岩石脚周围,向灵通的生物,活跃地吮吸着画面上色与线渗出的生命力,将全图和谐地组合成为整体。若没有这些大小不一、若隐若现的浮萍,图下部就变得空旷,既无从融合水面上的荷叶、鸳鸯与岩石,全图也会沉寂、呆板,如同一幅神气索然的匠画。 [5]
构图
画面穿插于浮萍中的水纹作为画面中的横向因素,在破除画面单一竖向格式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构图的精心安排体现了画家非凡的驾驭画面的能力与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5]
技法
画面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细节。作品用笔工致而不显刻板,在荷花的刻画上只取一朵对其花芯进行了深入刻画,花芯里的莲蓬和花蕊精雕细琢,使其显得格外生动。荷叶中的叶脉,用细笔进行了精密的勾勒,他的勾叶茎方法则是用粗细有致的墨线双勾,敷染浓淡不同的墨绿,一丝不苟,神满气足,叶脉走向编织出一种有机网络,朝空中弥漫出无穷的张力。荷杆上的细刺密布,让人感觉用手碰触会有刺痛的感觉。鸳鸯的刻画上尤为细致入微,翎毛各不相同,绒毛细笔勾勒,公鸳鸯稳重安详,怡然自得,母鸳鸯在其附近游戏但又心系公鸳鸯,头偏向公鸳鸯目光落在其身上,情的把握相当精湛,可谓是形神兼备。水面上用淡墨细细勾勒出的水纹将浮萍串到了一起宛如精美的项链,水纹、浮萍和荷叶形成了精致的点线面组合。 [5]
色彩
画面的整体用色较为古典,着色醇厚而不流于俗腻,整幅画都统一在赭黄色的背景色中。荷花的渲染用淡墨做底层层分染,再用胭脂曙红大红等细细分染,花瓣的底步偏暗略加背景色,亮部用白色提亮。荷叶用调和出的不同绿色分染和罩染,色调分冷暖,偏冷的地方加以石色,偏暖的地方罩以环境色。荷杆先用赭石打底,施以不均匀的石色。画家在区别他们之间的变化的同时,又注意了它们的和谐统一,花与叶都加入了环境色以统一画面。石头的颜色与环境色相似,但有明暗深浅之分,加之以石头本身层层叠叠的特色,上色之前施以深浅不一的墨底,由前向后自然形成渐案渐深的层次,使岩石呈现凹凸分明的立体造型。鸳鸯的刻画使用了重彩,极为显眼的蓝的十分艳丽却又不显得刺眼,身上的羽毛色彩不一,鲜亮而又稳重。加之以环境色,使两只鸳鸯成功的融入画面,并成为点睛之笔。浮萍的颜色介于叶与背景色的中间,使画面色调更加的协调,并穿插于各物体之间,使物体间联系紧密,画面不至于显得散乱。蝴蝶略施墨底与色彩,轻盈而又生动,虽精致却又不抢鸳鸯的主体地位。 [5]
名家点评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傅东光:作品用笔工致而不显刻板,着色醇厚而不流于俗腻,画风素洁明快,既有应物象形的写生功底,又不乏变幻合宜的适度夸张,画面呈现出一种在繁与简,疏与密、刚与柔的对比变化中的合谐与统一。 [1]
重要展览
2007年7月12日至16日,第10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暨《北京晚报》第二届中国书画名家慈善献爱心大型义拍会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举行,《荷花鸳鸯图》仿真复制品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陈洪绶(1597—1652年),字章侯,号老莲、悔迟,诸暨(今属浙江省)人。明代画家。早年受业于学者刘宗周、黄道周门下,1642年曾到北京为国子监生,授中书舍人,供奉内廷,不久即离京南归。明朝灭亡后,为躲避清兵,一度在绍兴云门寺出家为僧,自号悔迟,亦号老迟。后在杭州以卖画为生。工诗,擅画,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精。其画初受蓝瑛影响,后广泛临学古人,并大胆突破创新,所作人物、花鸟形象古拙,擅用夸张变形手法,独树一帜,为晚明变形主义绘画大师。与崔子忠齐名于南北,世称“南陈北崔”。其画风对后世有巨大影响。著《宝纶堂集》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