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窑胆式瓶,高14.2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5.4厘米。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说的哥窑是指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是根据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对其进行研究。南宋人叶寘的《坦斋笔衡》明确指出南宋官办瓷窑有两个:一是郊坛下官窑,其窑址已在杭州乌龟山被发现;另一个是修内司官窑,其窑址至今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哥窑传世品均为宫中藏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一些大博物馆中。瓶式之一。口、颈相连,颈部较长,肩下渐硕,下腹部丰满,形如悬胆,故名。宋代钧窑、哥窑、耀州窑都有此种制品。清代景德镇窑烧制的胆式瓶多为单色釉。

对宋代传世哥窑瓷器釉面裂纹的专有称谓。传世哥窑瓷器的釉层肥腴,开细碎片纹。纹路分两种:一种是釉裂形成大开片的黑色纹路,俗称“铁线”;另一种是釉裂形成小开片的金黄色纹路,俗称“金丝”,合而即有“金丝铁线”之美称。其形成的原因是由于坯体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在窑内冷却的过程中釉因收缩率大而开裂。

文章标签: 哥窑

猜你喜欢

哥窑青釉菊瓣式盘
西村窑青白釉褐斑刻划凤纹大碗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1
龙泉窑青釉盘口瓶
余杭窑青釉菊花小盒
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
磁州窑白地黑花婴戏纹枕
哥窑青釉海棠式花盆
福清窑黑釉盏
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定窑孩儿枕(残)
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
黄釉黑彩竹纹瓶
吉州窑剪纸贴花小碗
哥窑八方贯耳扁瓶
0.4369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