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清 乾隆: 公元1736-1795年
说明:清朝皇室对于玻璃制品的喜爱与需求,促进了玻璃工艺技术的发展。依据学者考证,大约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间,洪若翰(Jean de Fontaney, 1687来华)致函法国提到在德国传教士纪理安(Bernardus-Kilian Stumpf, 1694抵华)的指导下,宫里设有玻璃厂,信中并要求加派玻璃与珐琅工匠来华。早期玻璃厂隶属养心殿造办处,雍正时在圆明园也建立另一个玻璃厂,乾隆朝追随雍正余绪,继续在圆明园烧造玻璃。乾隆五年(1740)有法国传教士纪文(Gabriel-Leonard de Brossard, 1740来华)、汤执中(Pierre Noel Incarville, 1740来华)加入作顾问,改进前朝的玻璃配方,胎体较重,但非器壁增厚。玻璃胎珐琅彩是清代首创的制作工艺,以传世品来看,多数来自乾隆时代。其制作技术是将珐琅釉绘于玻璃胎上,经焙烧而成。玻璃与珐琅熔点较接近,温度低则呈色不佳,温度过高则玻璃易变形。此渣斗呈喇叭口,腹部上丰下敛,圈足。通体象牙白色,玻璃器表细如凝脂。颈部饰蕉叶纹,肩部饰蔓草纹,器腹三面白花锦地开光,绘仕女、孩童,蓝珐琅双栏内署宋体「乾隆年制」四字。渣斗即俗称的痰盂,乾隆二十七年(1762)曾经谕令:「以后不要在渣斗上书年款」,故乾隆时代各工艺品种的渣斗多不具款识。此件带有乾隆年款的玻璃渣斗,应为乾隆早期作品。
款识:器身年号款:乾隆年制
参考:《若水澄华 : 院藏玻璃文物特展导览手册》张湘雯国立故宫博物院2016/12;《乾隆皇帝的文化大业》冯明珠主编台北巿:国立故宫博物院2000/09
文章标签:
玻璃
乾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