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绂(1362-1416),明代著名画家。一作芾,又作黻,字孟端,后以字行,号友石生,初隐九龙山,又号九龙山人,鳌叟。无锡(今属江苏)人。 幼年聪明好学,10岁已能作诗,15岁游学邑庠为弟子员。他尤喜绘画,曾师法吴镇、王蒙、倪瓒等画坛大家。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被征召进京,不久便回乡隐居。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后,因朝廷追究左相胡惟庸逆党事被累,发放到山西大同充当戌卒10余年。建文二年(1400年)回乡,隐居九龙山(即惠山),赋诗作画,教授弟子。永乐元年(1403年),王绂因善书被举荐进京,供事文渊阁,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   

 王绂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其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建文四年(1402年),王绂画《竹炉煮茶图》,侍读学士王达为其记序作铭,构成珍贵的《竹炉图卷》。这件作品后来深得乾隆帝喜爱。乾隆南巡时,曾在惠山品二泉水,观《竹炉图》画卷题咏。后图卷不慎被毁,乾隆帝竟自仿王绂笔意,补写了竹炉首图,并题诗。

王绂《画观音书金刚经合璧卷》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观音图,主体部分是行楷书《金刚经》。这件作品是极为难得的王绂书画合璧之佳作。白描画观音垂臂盘腿端坐于岩崖上,双眸斜视着一赤足童子,神态平淡。杨柳净瓶置于左边,身后翠竹洞岩。王绂画作,人称“出姿媚于遒劲之中,见洒落于纵横之外”,观是图,确有此感。岩崖下,江水如镜,远处萧瑟苍茫,连接云烟,意境宁谧恬淡,清旷冷逸,有超然尘外之感。

    隔卷行书《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字体温雅圆和,含蓄静穆,冲淡平和,一如画风。王绂精通书法,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王绂书法之所以能成就冲淡平和的风格,应当与他的人生大起大落、几经磨炼有关。从作品中可以窥见王绂对人生、对世事的看法是平淡超然的。风雨沧桑,生活的历练,成就了他举重若轻的品性。


文章标签: 王绂 竹炉 风格 作品

猜你喜欢

山亭文会图
王绂墨竹图轴
王绂楷书重过庆寿寺等诗帖
明 王绂 偃竹图轴
山水图轴
王绂竹轴刻石拓本
蒿庵图卷
明 王绂 画观音书金刚经合璧
明 王绂 观音图
汉宫春晓图
杜甫谒玄元皇帝庙诗
九峰寒翠图
山水圖
着色花卉图
山水立轴
三顾草庐图
长松五鹿轴
关山行旅图
0.4230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