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墨仙人图》是南宋画家梁楷创作的纸本水墨人物画作品 [1]  ,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 

《泼墨仙人图》画面上的形象是一位袒胸露怀的“仙人”,宽衣大肚,步履蹒跚,憨态可掬,像是行走在云雾之中,其脸部的眉、眼、鼻、嘴拥成一团,下巴胡子邋遢,似乎形象很猥琐,但却是尽脱俗相,透出傲骨的仙气。 [3] 

《泼墨仙人图》该画作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是对传统线型经典语言的背离,是墨象语言真正独立的标志。 [4] 


画作内容

《泼墨仙人图》描绘的是一位已经心醉神迷的老人,目光迷离地望着前方。在五官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紧凑夸张的对比手法,五官画得十分紧凑,额头却很宽大,占去面部三分之二的面积。在用笔上,只有五官用线简单地勾勒,头发和胡须则运用大笔侧锋描写,用墨干湿浓淡变化准确自然。在身体动作形态的描绘上,更加豪放自如,更多地运用沾有饱满墨汁的大笔以侧锋写出。人物肩部,用大笔侧锋浓墨急速书写,但这浓墨,并非一团黑墨,而是变化极为自然丰富的浓墨的表现。

远处的肩部只是用几笔淡墨简单概括,这样一远一近,一浓一淡,使画面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在衣袖与裤子的描写上,都运用了大笔侧锋书写,但在用墨上衣袖的墨色较淡,裤子则用了较重的墨表达,这样产生墨色对比,无须用线勾勒轮廓,同样生动地表达了人物的体态。 [3] 


《泼墨仙人图》的题诗,位于画作上部:“地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应是琼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糢糊。”而这种士大夫文化,与禅宗相融合的禅宗文化,已经打破了禅宗本来在“不立文字”的原则下,尽量保持静默以切合无相之境的要求。 [5] 

创作背景

中国绘画自六朝记载以来,“澄怀观道”是其主要的艺术境界。进入南宋以后,圆悟门下出现了大慧宗杲(1089—1163),其所开创的大慧派,与士大夫保持着密切的交往。大慧宗杲本人,具有强烈的文人士大夫情怀,其鼓励周围的学者士大夫参禅学佛,将学禅与爱国共通。佛教菩提心和儒家忠义心,这种强的忠君爱国的思想品格,既是其主要宣传的教义。大慧宗杲特别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因此其修习方式,素来倾向脱去历来佛教各宗的形式束缚。此种极度强调本心的教义发展到五代北宋,遂在禅门内出现了破戒佯狂的祖师或异僧,这些破戒疯癫的人物在禅门内广获敬仰,如此这也反映了当时禅宗的价值取向。

南宋佛寺、道观对绘画的赞助也非同一般,江南大大小小的佛寺、道观,也充当了皇家艺术的赞助者。寺庙不仅成了画家们才艺的展示空间,而且推动着画家们,在境界上追求一种全新的为宗教服务的理念,梁楷的简体风格大概也被其“心悟”了。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与禅宗们相互交往,已十分普遍,而且文人们通常都是能文善画者。与僧人的交往,对于梁楷的创作心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交往,使其抛弃一切烦恼和身外之物,只凝神默思集中努力坐禅,以求精神上的醒悟,这对作者以后的作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禅僧们所倡导的不重形式重精神、不重人工重自然、不重现实重想象、不重理性重悟性、不重繁杂重简素、不重热烈重闲寂的隐形的力量,在指导着梁楷的绘画创作。 [6] 

南宋绘画,大体更加注重主观的情感表达,但仍以客观物象的表达为标准,这也是为什么水墨画没有在宋代,而是在元代发生突变的原因。梁楷曾担任画院待诏四年,其使命便是创作宫廷绘画,宫廷绘画是“主旋律”,需要按部就班,严承皇家风范。此时绘画循规蹈矩,而作为画家是渴望创新,渴望突破的。所以《泼墨仙人图》等没骨水墨人物等减笔画,便应运而生。 [3] 

梁楷的画作,重视水墨自身的表情和趣味,作者以削弱线条的作用,来抗拒双勾填彩的工细技法。梁楷曾作过画院待招,他的画作,由线的思维向墨的思维的转变,带有绘画革命性质的转变。 [4]  《泼墨仙人图》的产生,与南宋佛教禅宗思想的盛行分不开。从其大头鼓腹的形象来看,有点像当时民间信奉的布袋和尚;其精神体态的描写又有点像与梁楷同时的济颠和尚。 [3] 

艺术鉴赏

作品主题

对自由人生的追求

梁楷作品中的僧侣形象,是除去长时间佛教发展中的种种礼仪的束缚,而直接体悟佛的根本精神的人物形象。《宋高僧传》,记载“禅宗有著述者,以其发言先觉,排普化为散圣科目中,言非正员也矣。”从该记载中,可以看出作品中的散圣是言别人所不能言,出语惊人以及见识非凡的人物,梁楷正是借用这些散圣形象,来传达对传统修行打坐静默等形式的反抗,主张外在的自由既心是佛。

《泼墨仙人图》借以醉仙的生动形象,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态度,极尽嬉笑怒骂之态。梁楷是位参禅画家,虽非僧人,却擅禅画,与妙峰、智愚和尚交往甚密。禅宗约起于公元520年,到唐代分南北两宗。唐高僧慧能为禅宗六祖,主顿悟说。南禅之说,强调佛祖在人心,即便每天挑水劈柴,也能悟道。主张所有的宗教仪式都毫无价值,人们不需要诵经,便可用一种超知识的状态与“绝对精神”或“真理”沟通。读梁楷的画意,实际上是一种心境的体验,更是一种禅意的体验。《泼墨仙人图》水墨画,以最简练的笔墨,为人们提供了令思想与心灵逍遥、悠游的美好空间。该作品,在本质上不需要过多解释,即能令人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脱俗忘我的境界。此外,由于梁楷禀性中有着对自由人生理想的追求,所以他的画中人物的精神境界,总是带有神秘的禅宗色彩。于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才不难理解,在梁楷的绘画艺术中,即便是在《泼墨仙人图》这种除了人物以外,并无任何背景的画面上,读者也会身临其境,感到那仙人所处的“天地”之大。 [3] 

艺术特色

构图意蕴

在《泼墨仙人图》中,作者在对人物形象进行构图时,有意突出其额头部分,几乎占去面部的多半,而将五官几乎挤成一条弧线,垂眉小眼,扁鼻撇嘴,既显得醉态可掬,却又是一副不屑的神气,诙谐戏谑,令人发笑。尤其是那双小眼醉意朦胧,仿佛看透世间一切,嘴角边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画面上几乎没有对人物做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都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那浑重而清雅、粗阔而含蓄的大片泼墨,绝妙地表现出仙人既洞察世事,又难得糊涂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 [5] 

该画中禅意,源于大块墨色中的洒脱、狂放、诙谐和去粘解缚的快感。其表现力既来自五官的幽默也源自形体结构的“形”。该构图落幅与上一幅画大相径庭,表达出了别样的禅趣。该画纵与宽的比例约为二比一,其构图的形式是一个满的“形”。人物包括题跋几乎占满了整个构图,紧压着边线,未见有大片的留白,画面空间被压缩得很小。该画中的主体人物,占据着绝大空间,其自身的重力自然沉重。同时,画面的墨色大部分集中在左半侧,而且,该人物也相对偏于左侧边线,这样画面主体的重心即偏向左边。但该人物从左向右以四分之三的动态,形成了画面主体的同向运动,这就抵消了左侧重心的力,使画面构图达到了平衡的状态。该画中人物,处在一种稳定状态的同时,亦强化了自身的重力。总体来看,该画构图,是一个十分平衡且分量极重的形,通过其沉重的右向运动的趋势,传递出豪放、洒脱和无拘束的去粘解缚的禅意。在禅的修行过程中,禅者以无的状态观照世界,舍去所有的教条、佛法的约束,最后达到返朴归真的境界。而该画的构图,所反映出来的情感状态只有在此心境里才能产生。

笔法语言

梁楷创作的该作品,精细严谨、洗练飘逸,开启了“大写意”先河。梁楷作品的另一种风格是“减笔”,其笔法继承了五代石恪的画风,但又有重大发展。 [5] 

线,在中国绘画史中可谓独领风骚数千年,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线,既可以表现物体的造型(体、量、质和空间)结构,又能传达作者的意象情趣(气质、情思、性格)可谓千变万化,若无穷尽。尽管后来在表现技法上又演绎出点、皴、染等多种手法,但是它们往往都依附于线条,服务于线条。线型语言,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经典语言。

当人们看到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时,无疑会受到震动。画面上,没有了眼熟的遒劲的线条,没有了严谨工致的细节刻画,通体以泼洒般的淋漓水墨抒写,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造成视觉上的扑朔迷离。并且有意识地压缩了五官的正常距离,绝妙地表现了仙人清高超脱、不屑凡俗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画面中那浑重而清透、粗阔而有致的大片泼墨,真是笔简神具,得之自然,深得简略闲逸之气。

在该作品里,情绪和意象的表达,这无声的水墨,比线条显得更加自由和准确。水墨本身在这里被强调,从而水墨升格为带有鲜明情感色彩和意味倾向的语言形式了。水墨在这里,也不再是通过书写的线条而被察觉,而是直接以墨象的运动情态,作用于人的视觉而被感知。

梁楷的泼墨人物,对水墨的强调无疑是绘画史上的一次创造性发现,它表现了一种更加纯粹的视觉艺术的自觉。梁楷的水墨,在提醒人们去重新审视水墨的传统定义,以便得到新的结论:既然水、墨、宣纸是绘画的物质媒材,尊重它们的物质特性,就应该是通过水墨的运动尽显其品性特征;既然承认水、墨、宣纸均具有敏感和容易发生变化的特点,加上时间的参与,水墨的运动过程,自然是充满了偶然的效果与机遇性。水墨的结果也该是抽象的意味,大于物象的客观性;人们应该对“笔墨”与“水墨”在旧有概念中,产生过意义混淆的地方作出清理。“笔墨”所要求呈现的是“线”的现象。墨的作用,只是辅助线条完成笔依书法规则展开的运动形式,仅仅是使这种抽象化的线条在韵味上得到加强。“水墨”所要求呈现的是水墨的本身“意象”,所尊重的只是宣纸敏感特性同自己的对应关系。“墨象”可以以线的形态呈现,也可以不是。 [4] 

《泼墨仙人图》水墨作品,以其飞动的笔墨直接宣泄代替刻意描绘,没有多重的勾勒,下笔却笔笔精准,浑然天成。该作品,用“蘸墨法”在粗笔中饱蓄浓、淡尚未完全混合的墨水,然后以手执笔,按顺序疾速在画上横涂竖擦,使留下的浓、淡墨色自然渗透,似墨汁泼翻,却又留有用笔的轨迹。所有的这一切,都集中支撑着作者在挥毫瞬间的情感表述。《泼墨仙人图》其以大笔泼墨,自肩膀到衣服下摆,由浓重至疏淡,用飞扬的笔墨不出数十笔,便挥就一位特立独行的仙人形象,充分表达出仙人飘逸的气质。《泼墨仙人图》是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可以说是梁楷与画院画风决绝后,自辟蹊径,独树一帜,在绘画创作中所创“减笔”画之杰作。画面上的仙人除面目、胸部用细笔勾出神态外,其他部位皆用阔笔横涂竖扫,笔笔酣畅,墨色淋漓,豪放不羁,如入无人之境。

《泼墨仙人图》虽为南宋作品,但整体还是恪守宋人绘画理念,即注重对客观物象的表达,至于造型夸张、笔墨奔放,那是为描绘对象所采用的一种表现方式。该水墨作品中采用的没骨画法表现方式,主要是以块面的形式出现,弱化线的表现力。因块面语言在画面上更加整体,更富视觉冲击力。《泼墨仙人图》作品,并非“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而是梁楷为更好地表现罗汉、高僧或仙人这一与众不同的形象,采取的表现方法。 [3] 

留白是中国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法。中国画不过分地追求客观物象的自然属性完整,而致力于主观精神的传达。有时,空白并不具有任何形象联想性,仅仅是为了突出主体或形式美方面的需要。《泼墨仙人图》画中的主体人物,并非处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可以不必、也不可能对“空白”做具体的形象联想。中国画对空白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白不是“无”,白与黑一样,也可以是一种色彩,其作用与“黑”的使用规律大体一致。对比就是利用各种矛盾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黑白对比使用得当,能产生一种力量和活力,给欣赏者留下深刻印象。黑白对比的深层次寓意,来源于道家哲学观。作者将道家老庄的清心、淡泊、静柔思想,融入到该绘画作品中,使该绘画作品具备了一种精神逍遥与精神寄托,并体现了该作品对自由人生主题的追求。 [3] 

题跋

题跋在画面空白的位置、形式、疏密等都属于画面严格结构的整体。中国画讲究含蓄美,讲究其画中有诗,有哲理,甚至有所指、或讥讽、或犀利、或自励,或对时弊的鞭挞。 [5] 

名家点评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水墨画,是以形式作墨戏,不在于具体形象的是否精确完整,而在于一种形式格局的表述。” [5] 

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矫苏平:《泼墨仙人图》画中禅意,源于大块墨色中的洒脱、狂放、诙谐和去粘解缚的快感。 [7] 

后世影响

《泼墨仙人图》,以泼墨的形式,打破了中国画的纯线表现形式。《泼墨仙人图》恣纵放达、淋漓酣畅的“减笔”画法,对明清诸多画家的风格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减笔”风格绘画,发展为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泼墨写意”绘画形式。 [5] 

历史传承

《泼墨仙人图》的出现,特别是没骨法的运用,开创了水墨人物的新局面。 [3]  由宋代的石恪、梁楷、法常等人初步创建了“大写意”画法,经明代徐渭、陈淳等人发扬光大,在石涛、八大山人以及“扬州画派”画家的艺术实践中得以传承。 [5] 

作者简介

梁楷,(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南宋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年)任画院待诏。宋室南渡后,曾一度浪迹于杭州一带。他师法贾师古,善画山水、人物、佛道、鬼神等题材,其作品的社会公认度,远在贾师古之上。他为人放荡不羁,在南宋宁宗担任画院待诏时,曾被皇帝赐予金带。他却把金带挂在院内,飘然而去,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他喜好饮酒,酒后行为不拘礼法,因而得名“梁风(疯)子”。作品有:《右军书扇》、《羲之观鹅》、《渊明像》、《参禅图》、《庄生梦蝶》、《苏武牧羊》、《孔子梦见周公》等。 [5] 

文章标签: 仙人图 梁楷 人物 作品 水墨 画面 绘画 形式 形象

猜你喜欢

枯木图
布袋和尚图
蚕织图卷
耕织图卷
泼墨仙人
出山释迦图
李白行吟图
柳溪卧笛图
秋柳双鸦图
胡骑春猎图
道服赞
柳塘牧马图
册页 24张黄庭坚全册
明皇训储图卷
雪江归棹图
双雀图
沙渚凫雏图册页
松风阁诗
0.5324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