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丝珐琅蕉叶纹出戟花觚,清乾隆,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制造,通高17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6厘米。清宫旧藏。觚圆形,撇口,四出戟共分3层,附木座。觚在浅蓝色珐琅地上有蕉叶式开光,开光内饰掐丝双线螭纹,内填蓝色珐琅。足内镀金錾刻阳文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仿古是乾隆年间掐丝珐琅工艺的一大特点,当时制造的珐琅器物多以古代某些青铜礼器的造型为模式,如仿尊、鼎、卣、觚、簋等等。此花觚胎壁厚重,造型规正,镀金光亮,是乾隆年间掐丝珐琅仿古器的代表作品。俗称“景泰蓝”。以红铜作胎,将很细的铜扁丝掐成花纹后用药焊于器表,再以随类附彩的方法将珐琅釉料填进丝间,经焙烧、打磨、镀金而成。

珐琅,又称“佛郎”“法蓝”“琺瑯”,是一外来语的音译词。珐琅的基本成分为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与陶瓷釉、琉璃、玻璃(料)同属硅酸盐类物质。中国古代习惯将附着在陶或瓷胎表面的称“釉”;附着在建筑瓦件上的称“琉璃”;而附着在金属表面上的则称为“珐琅”。

金属胎珐琅器则依据在制作过程中具体加工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画珐琅器和透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装饰纹样的一种。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

器身凸起扉棱谓之出戟。原为商周时期流行的酒器。宋代各窑按其形进行烧制,仍保留着早期的特点。元、明、清各时期尽管也有烧制,但结合瓷器的特点有所变化。全称“总管内务府”,是清代掌管皇家事物的最高管理机构。始设于清初。顺治十年(1653年)六月裁内务府,改设十三衙门。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十三衙门,重设内务府。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务府初具规模,下设七司三院:广储司、都虞司、掌仪司、会计司、庆丰司、营造司、慎刑司、上驷院、武备院、奉宸苑,其职能与国家机构中的六部相对应。另有分支机构一百三十余处。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螭,传说中的一种龙,又名螭虎龙。明式家具常用为装饰纹样。金属工艺的一种。即用工具剔除地纹,使纹饰轮廓线凸起。錾金工艺技法早在商代就已出现,到清代,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金属工艺品上。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文章标签: 珐琅 内务府 工艺 器物 特点 乾隆年间 圆形 金属 乾隆 内饰 技法

猜你喜欢

画珐琅花卉寿字纹盏
画珐琅八棱开光提梁壶
画珐琅兽面纹甗
掐丝珐琅摩竭纹立耳三足炉
掐丝珐琅夔龙花卉纹瓜式盖罐
掐丝珐琅团花纹菱花式火锅
画珐琅五福捧寿夔耳活环瓶
画珐琅开光瓜棱式盒
掐丝珐琅凫尊
画珐琅开光山水花鸟图盖碗
掐丝珐琅勾莲纹豆式盒
掐丝珐琅莲藕式瓶
画珐琅梅花图鼻烟壶
掐丝珐琅菊石纹小圆盒
掐丝珐琅长方盆石榴盆景
掐丝珐琅双龙耳乳钉纹簋
掐丝珐琅出戟兕觥
掐丝珐琅仿古饕餮纹簠
0.6240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