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仇英后赤壁赋图卷,清乾隆,纵30厘米,横498厘米。

《后赤壁赋》为大文豪苏轼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重游赤壁后所作,明代画家仇英依赋作画,此图卷由缂丝艺人以仇英画为蓝本缂织而成,详尽地描绘出苏轼在初冬时节夜游赤壁的场景。画面共分8段,前三段表现苏轼重游旧地的欢快,后五段则借景写情,寄人生如梦之感慨。图卷采用平缂、长短戗、构缂、搭梭、掼等多种缂织方法,使用了20多种颜色的丝线,所织人物形象生动,景物写实,山石勾中有皴,以石青、石绿、赭石等色为主,表现出仇英的小青绿山水风格,反映了清代缂丝艺人高超的工艺水平。

引首有清乾隆皇帝御笔“云机仙制”,并钤“乾隆御笔”朱文印。卷中还钤有“乾隆鉴赏”、“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宣统御览之宝”、“宣统鉴赏”、“宜子孙”、“三希堂精鉴玺”、“乾清宫鉴藏宝”、“无逸斋精鉴玺”等鉴藏印。末段缂织蓝字“实父仇英”及葫芦形“十洲”朱印。

此为故宫现存缂丝画中最长的手卷,且手卷是横织横用,横宽5米多的织机实属少见。

《石渠宝笈续编》五函十八册著录。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仇英(约1505—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寓居苏州。初为漆工,后改学绘画。移居苏州后得识文徵明,并拜周臣为师,主宗南宋“院体”,形成以严谨劲利为主调的艺术风格。中年时画名渐起,经常接受富商和收藏家邀请,至其家中作画。嘉靖十六年(1537年)应昆山鉴藏家周凤来延聘居其家六年。尔后又至嘉兴大收藏家项元汴家作画,长达十余年,其间广泛接触、观摩和临摹古代名迹,技艺大进,尤其在继承唐宋传统的工笔重彩人物和青绿山水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晚年与文徵明父子及其门生交往密切,又吸取了“吴派”文人画之长,使作品增添了清雅的气息,其声誉与沈、文、唐相并埓,有“吴门四家”之称。

仇英的山水以青绿重色为主,主宗赵伯驹和南宋“院体”,写景真实又有所理想化,布局宏大繁复兼具明快清朗,绘建筑工致精确而不刻板,山石勾勒中兼施皴擦点染,规整中见放逸。画树则勾勒、渲染、夹叶、点缀并用,灵活多变,设色浓艳鲜丽,又注意色调的统一与柔和,显得艳而不媚。人物画亦以工笔重彩为主,尤善仕女,体态俊美,笔法细微,敷色妍柔,有“仇派”仕女之称。其作品雅俗共赏,对传统的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有重大的发展。赤壁,位于湖北省黄冈县城西北江滨,名赤鼻矾,山形截然如壁,而有赤色,故亦名赤壁。赤壁是长江中无数矶崖中的一个,三国时,曹操的水陆大军在这里被东吴周瑜和西蜀诸葛亮打得大败,逃回北方。从此,三国鼎立的形势基本定局,赤壁也因此而闻名天下。苏轼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中旬重游赤壁后作此文。文中写初冬之夜赤壁寂寥幽深之景。全文如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鸣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次子。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熙宁时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对王安石所行新政有异见,上书神宗,遂被贬谪黄州。元祐间复起用,任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四年(1097年),党争又起,再谪惠州、儋州,最后北还,病殁常州,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风格独具。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为湖州竹派之一。传说他画竹干从地直起至顶,并不分节绘写。尝在试院,兴到无墨,遂用朱笔写竹,后人竟效,称为“朱竹”。能作枯木、怪石、佛像,出笔奇古。论画力主“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并提出“士夫画”(即文人画)之说。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绘画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依照图案色彩的变化要求,顺经纬之理进行平纹交织。

缂丝戗色技法之一。即在花纹由深至浅的晕色中,利用缂丝线条伸展的长短变化,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交插,从而得到自然晕色的效果,至今仍延用。缂丝技法之一,又称构(勾)边。在纹样的边缘部位,以区别于主体纹样色彩的另一种色线缂出明显的边界或轮廓线,具有分别色彩层次和划分纹样之间界线的作用。当两种彩色纬线缂织到交界处而遇垂直线时,由于纬线非通梭而是断纬,故会留下过长的裂口,为避免此种现象,每隔一定距离相互搭绕一针,称搭梭。青绿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为主色。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相对于着色浓重的“大青绿”山水,显得更为淡雅。

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主色的山水画。其特点是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存世最早的作品是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宋代的赵伯驹、赵伯骕等画家均以青绿山水画而名闻于世。
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如同宫外之御沟,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秘储的泛称。清高宗内府所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称为希世之珍,并藏在养心殿“温室”,颜曰“三希堂”。
清乾隆内府曾收藏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晋人真迹,高宗弘历视之为稀世珍宝,作汇集定名“三希”,藏于养心殿西暖阁“温室”,颜曰“三希堂”。

中国传统绘画装裱形式之一种,自右向左横向展示,便于案头观赏。

记录清内府收藏的绘画、书法之著录书。清王杰、董诰、金士松、沈初、彭元瑞、阮元等奉敕纂辑。续编八十八卷,目录三卷。清内府所贮书画自乾隆十年(1745年)十月完成《石渠宝笈》初编,迄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已历40余年,其间收藏更趋宏富。为宝典藏,以免舛伪错失,乾隆帝敕谕王杰等人重加荟辑。是书于乾隆五十六年始辑,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成书。体例依初编以书画作品的贮存处所(如乾清宫、养心殿、三希堂、重华宫、御书房等)分辑,以备点查。其叙述书画按照书册、画册、书画合册、书卷、画卷、书画合卷、书轴、画轴、书画合轴九类区分。文字分划段落,标界朱栏,以清眉目。书首列有总目,以便查稽。

文章标签: 赤壁 缂丝

猜你喜欢

青色缎平金锁绣寿字纹帽头
白地织金胡桃纹锦
冬朝冠
石青纱妆花云蟒纹单朝袍
蓝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袷袍
石青色四团龙织金缎袷衮服
明黄色江山万代暗花绸貂皮褂
黄色八团彩云金龙妆花纱单袍
蓝色缎金线绣麒麟图挂屏
石青缎貂皮行褂
金累丝花囊
皇太极皂靴
蓝缎织金团龙纹袷朝袍
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
行服带
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
皇帝行服冠
元青绸缀纳纱二方补绣鹭鸶补服
0.4835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