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御临米芾元日帖轴,清乾隆,纵85厘米,横39厘米。清宫旧藏。此轴在缃色地上以蓝色丝线缂织乾隆皇帝所临米芾草书《元日帖》: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御临米芾帖。缂织“所宝惟贤”、“乾隆御笔”朱白文印各一方。钤“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朱文印二方。此帖虽用缂丝织成,但其笔墨风格被体现得淋漓尽致。通篇变化有致,笔法丰润,有如墨笔书写一般,筋雄骨健,自然流畅。《石渠宝笈三编》著录。中国传统丝织工艺品种之一。其历史悠久,起源不晚于公元7世纪,流行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其织法以生丝为经,熟丝为纬,先将预定的图案纹样以墨线勾稿,画在经线面上,然后用几只乃至几十只装有不同色纬的小梭,依照纹样的轮廓和色彩以小梭、拨子等工具,用平戗、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环缂(音刻)、掼缂、双子母经、绕、勾边线等多种技法,将多种彩色纬丝分段缂织,按图稿所示与经线交织,形成“通经断纬”。织物表面只显彩色的纬纹和单色的地纬,正反两面花纹和色彩一致。由于采用局部回纬织制,纬丝并不贯穿整个幅面,即花纹与素地及色与色之间呈小空或断痕,“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刻色等。

宋代缂丝大都摹缂名家书画,北宋时以定州的缂丝最为有名,南宋时以淞江朱克柔的缂丝最负盛誉。明清时除缂织书画、诗文、佛像外,还缂织袍服、屏风、靠垫等,尤以苏州缂丝最为精美。由于缂丝工艺繁复,一件成功的作品,所用人力物力非普通人家可以承受,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樊),晚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地方官,宋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精书画,绘画擅长水墨山水,作泼墨云山,自云:“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米芾《画史》)创“米家山”。他善用墨法,董其昌评:“老米画难于浑厚,但用淡墨、浓墨、泼墨、积墨、焦墨,尽得之矣。”(《容台别集》)所创“米点山水”意过于形,极富笔墨情趣,使山水之格为之一变。

书法初宗二王、颜真卿,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用笔变化多端,有“八面出锋”之誉,结体欹侧多姿,具真率自然之趣,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书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北宋四大家”。

出自《尚书·周书·旅獒》。朱文、白文同具印面的形式,有左右或交叉等几种排列形式,为东汉私印中所常见。

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西汉高祖四年(前200年),萧何在未央宫正殿北(今西安市未央区柯家寨村西)建造国家藏书机构,以收藏入关所得秦之律令、图籍。其下砌石为渠以导水,如同宫外之御沟,因称“石渠阁”。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诏太子太傅萧望之,诸儒韦玄成、施雠、梁丘临、戴圣、刘向等于阁内讲五经异同,增立博士。至成帝时藏秘书于此。此后,“石渠”便成为皇家秘储的泛称。

文章标签: 米芾 缂丝 石渠

猜你喜欢

染骨镶石领约
黄熏皮行裳
吉服带1
明黄色绸绣荷兰蝶单套裤
蓝缎妆花彩云金龙纹天马皮男朝袍
驼色缎平金百鸟纹绵袜
香色云龙直径纱平金团龙单袍
明黄色八团云龙寿字妆花缎女夹龙袍
嵌米珠珊瑚素钿子
油绿色云龙暗花缎绵行服袍
石青色缎织金团龙朝裙
黄地勾莲地毯
石青色四团龙织金缎袷衮服
明黄色江山万代暗花绸貂皮褂
元青绸缀纳纱二方补绣鹭鸶补服
油绿色素缎袷行服褂
蓝色缎绣团凤绵袜
明黄色大洋花纹金宝地锦
0.52089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