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缎妆花彩云金龙纹天马皮男朝袍,清康熙,身长150厘米,两袖通长208厘米,袖口宽18厘米,下摆宽153厘米,左裾长54厘米。清宫旧藏。袍圆领,右衽,马蹄袖,紫貂披领,明黄色绦背云。袍面料为素石青缎,前后及两肩各绣正龙一,襟绣行龙四,下裳绣行龙七,间饰五彩祥云及海水江崖纹。袍内上部衬天马皮里,襞积部分内衬紫貂皮里,皮毛拼接极平整,针脚细密,毛色均匀,皮质轻柔顺滑。袍通体饰石青四合如意云纹片金缘,并镶平金三色窄边。素石青缎接袖。领、衽与下裳表以紫貂皮,袖端为熏貂皮。披领衬红色团龙四合如意纹织金绸里。襟缀铜镀金錾花扣6枚。此袍为清康熙朝皇帝礼服。附黄条,上墨书:“圣祖蓝缎织金龙貂皮边天马朝袍一件,青金背云二块,青金坠四个,边间饭块正珠八颗、四等四颗、五等四颗”、“圣祖”。妆花是云锦中的一种,属于提花丝织品,有妆花缎、妆花绢、妆花罗、妆花纱等。其特点是织造工艺复杂,色彩多而变化丰富。织造方法系用各种颜色的绒管对花纹的各个局部做通经断纬的挖花妆彩,因而织物的背面有彩色拋绒(或称回梭绒)。因其彩纬多,故织料较厚重。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种。明、清两代是陶瓷器以龙纹为装饰的全盛时期,主要采用釉上、釉下彩绘方法,亦有印花、刻划等工艺。龙的体态有较多变化,常见有云龙、戏珠龙、海水龙、螭龙、行龙、立龙、正面龙、侧面龙、夔龙等。清代将兔皮称为天马皮。

朝珠佛头塔的顶端常用阔丝带系缀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子下还垂有一块宝石,佩戴朝珠时垂于背后,称之为“背云”。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图案,又称“跑龙”。龙的造型特点是,龙头向前,尾在后,头为侧面,四肢两前两后、各为一蹬一伸。彩瓷品种之一。“五彩”意为多彩,且一般来说,其中必含红彩。在已高温烧成的白瓷或已绘局部图案的青花瓷上以红、绿、黄、紫、黑、蓝等彩描绘图案纹饰,再经彩炉低温烧成。再配以其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生产工艺之不同,通常人们将五彩分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两大类。
五彩是在宋、元釉上加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宣德时已有五彩,但明代釉上彩以红、绿、黄三色为多,嘉靖、万历时期的官窑釉上彩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彩相结合,称青花五彩。清康熙朝发明了釉上蓝彩、金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成为彩瓷的主流。自雍正朝始,粉彩盛行,五彩只作为仿古瓷少量生产。五彩烧成温度略高于粉彩,不如粉彩般有柔软感,故又称“硬彩”或“古彩”。
古建筑彩画贴金工艺做法。片金即成片的金,纹饰的外轮廓线沥粉,整个纹饰画面贴金。用金线在绣面上盘出图案的一种针法。其绣法是用金线、丝线两种线沿纹样外缘逐步向内铺扎而成,金线为铺线,丝线为钉线,行与行之间钉线相互间隔,形成桂花形,直到绣满纹样为止。此种针法在明清时期为京绣、苏绣所常用。云形纹饰之一。如意是古人使用的器物,其形为长柄微曲,接灵芝或云朵形头。宋代以后一些工艺品上的云朵图案往往绘成如意头的形状,称如意云。

亦称库金,是清代宫廷御用品,因织成后要交清宫内务府存放于缎库而得名。纹饰多为金线织出的显花,但有时也使用银线。不论织金、织银,同属一类品种。织金有织金锦和织金缎之分。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用小锤敲击各种大小不同的金属錾子,在金属表面留下錾痕,形成各种不同的纹理,使单一的金属表面产生多层次的立体装饰效果。此种工艺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战国,至今依然为匠师们沿用。

文章标签: 工艺 图案 如意 貂皮 清康熙 金线 纹饰 彩瓷 行龙 天马皮 清宫 品种 圣祖 时期 青缎 色彩

猜你喜欢

绿色缎海棠菊花纹狗衣
金黄团寿云龙纹织金缎棉袍
缠枝牡丹金宝地锦
明黄色大洋花纹金宝地锦
绿地凤穿牡丹纹库金缎
行服带
石青纱妆花云蟒纹单朝袍
蓝缎织金团龙纹袷朝袍
红色寸蟒妆花缎棉行服
白地织金胡桃纹锦
大红色绫缀葵花纹袷驾衣
明黄色绸绣荷兰蝶单套裤
金黄色暗团龙缎扫雪貂皮行褂
栽绒金银线边地莲枝地毯
石青缎银鼠皮行服褂
蓝色缎绣团凤绵袜
浅杏黄缎绣五谷丰登绵袜
明黄江绸黑狐皮端罩
1.17166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