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冲耳乳足炉,清雍正,高8.5厘米,口径11.9厘米。清宫旧藏。铜炉圆鼎式。直口,颈略收,鼓腹下垂,腹圜收,三乳足渐起自器外底。口沿上左右各立一冲天耳。器外底有减地阳文3行6字楷书:“大清雍正年制”。清雍正朝一度实行禁铜政策。但宫廷内宣铜器的制造却没有停止,雍正帝还亲自过问,并修改样式。如《雍正四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四年八月初八日铜作,郎中海望持出铜双螭耳罐一件。奉旨:照此罐款式做宣铜的二件、银的二件,螭耳改夔龙式,钦此。于十二月初三日做得银罐二件,……初四日做得宣铜罐二件……。”指置于器物口缘竖直向上的两耳。若乳头状之器足。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种,原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后逐渐成为祭祀、征伐、丧葬等活动中陈设的一种礼器。同时,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等礼制活动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所谓“钟鸣鼎食”,即指代贵族。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左传》宣公三年记楚庄王问鼎中原,即窥视中原王权之意。鼎数目的多寡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别。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篆刻的一种方式,即把印文镌成凸状,在纸上钤盖时印文是红色,因而又称为朱文。

又名蟠螭纹,青铜器纹饰之一,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图案近似传说中没有角的龙,张口,卷尾,体蟠屈。

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爬行动物,只有一足。青铜器上经常以夔作主题纹饰。

文章标签: 青铜器 纹饰 夔纹 玉器 王权 时期 图案 传说

猜你喜欢

铜镀金月象演示仪2
带盖的杯子
浪花纹小壶
香炉
铜蚰龙耳圈足炉
花瓶(方)
古代设计的烧杯
铜盔甲一套
花瓶
云龙纹博山炉
薛晋侯百子大镜
香炉
葡萄酒船(尊)_Wine Vessel (Zun) 20635
铜镀金赤道式日晷
仙阁人物多宝镜
「清闲」人物镜
带有折边的花瓶
有盖的盒子
1.1767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