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夹钟清”钟,通高27.6厘米,舞广13.8厘米,舞修17厘米,鼓间14.7厘米,铣间18厘米。此钟属椭圆筒式乐钟。钮作相对的扁体双夔龙,龙首饰粟纹,龙身饰回纹,二龙之间有一方形小环钮。钲部周廓及篆带饰多层蟠虺纹,乳枚作螺旋式半球体,隧部以蟠虺纹组成翼形图案。钲部正中正面阴刻篆书“大和”二字,周围有明显的铲磨痕迹,显然是在原有刻铭上改刻的;背面阴刻篆书律名“夹钟清”三字。此钟原为宋徽宗朝所铸“大晟”编钟之一。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兵南下后在北宋宫廷里停止使用。两年后的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虏徽、钦二帝北去,同时劫走北宋的文物重器,其中包括“大晟”乐器。从此“大晟”乐器分散在燕京(后为金中都,今北京)、上京(金初期都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县境)两地,劫余的一部分散落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金人统治期间,大晟乐器仍旧使用。金大定十四年(1174年),乐器上的“大晟”二字皆被刮去,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义,重新定名为“大和”,即今日所见的“大(太)和”款钟。“大和”二字出自金人改刻,《金史·乐志》中的相关记载与实物所见痕迹可以互相印证。铣(音显),指古代乐器钟或镈口的两角。即铜镜背面中央的凸起部分,有穿,可系以丝带,便于把持和悬挂。夔,古代传说中一种奇异的动物,似龙,一足。《庄子·春秋》中记载:“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夔纹即这种独脚龙的侧面图案。玉器上的夔纹,最早见于商、西周时期,多见于彝器上。夔纹在玉器上出现的时间很长,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艺纹饰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在战国和汉代尤为兴盛。玉器上的夔纹线条比青铜器上的柔和,阴刻线除单线外,也有双刻线。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爬行动物,只有一足。青铜器上经常以夔作主题纹饰。

剑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首”。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国语·吴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虺小蛇大,是虺属蜥或蛇。”蟠虺纹即象许多小蛇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图案,多作为器上的主体纹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小蛇。《国语》:“申胥谏曰:‘及吾犹可以战也,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

旋,郑玄注:“旋属钟柄,所以县(悬)之也。”唐兰先生云:“据《记》文,三分甬长以设旋,则知旋必着于甬。旋义为环,今目验古钟,甬中间均突起以带,周环甬围,其位置正与《考工记》合,是所谓也。”今实物亦可证旋即指于甬下部三分之二处突起的圆箍。阴刻:将图像、文字以凹陷形式雕刻。剑脊两旁称为“从”。基层军事编制单位。《五代会要·京城诸军》载:“凡五百人为一指挥,其别有五部,都一百人,统以一营居之。”宋沿五代之制。都的统兵官,马军为军使,步军为都头。“府”的名称有官署与政区设置之分,政区的府冠有地名。“府”作为一级政区的设置始见于唐代,与州、郡同级,不过因提高其地位而改称;宋代承袭唐制,除京城和陪都称“府”外,凡要冲之地及皇帝即位前潜邸所在的州也均升为府;元代的府有隶属于省和路的不同设置;明、清之时府均属于省,下辖州县,为省与州县之间的一级政区。

文章标签: 纹饰 大晟 乐器 回纹 家具 图案 夔纹 青铜器 京城 玉器 实物 地位 大和 传说 金人

猜你喜欢

错银砚滴
凫尊
有角动物形式的微型光盒Miniature Guang Box in the Form of a Horned Animal
斜倚的水牛
蜥蜴
蟠蛇纹尊
前往中国石雕的舞蹈人物(F1924.2)
狮子的图
青铜镜与隔行扫描圆圈和凸起点的设计
水牛
香炉
大晟黄钟清钟
错金银壶
夔纹壶
犀尊
1.67063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