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金银鸟纹虎子,战国后期,高13.6厘米,宽22.6厘米,重1.7kg。器扁圆,大腹,管状流,有鋬。通体饰金银丝镶嵌纹饰,腹部以鸟纹为主题纹饰,口部、腹下部饰V形连纹。器底部饰涡纹。古代金属的细工装饰技法之一,出现于春秋时期。因多用金银丝,故也称金银错或错金银。通常的做法是用金、银或铜等金属丝、片嵌入玉器或青铜器表面预先留好的凹槽中,形成图案或文字,然后用错石(磨石)错平磨光。金、银有美丽的色泽,并有良好的延展性,且属贵重金属,故在先秦时代即被贵族镶嵌于青铜器上作为装饰物,此种工艺通称为“金银错”,近世亦多称“错金银”。其工艺是先在铜器表面预铸出浅凹的纹饰或字形,然后在凹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经过打磨使器表光亮,从而利用金银和青铜的不同光泽映衬出各种色彩辉煌的图案与铭文。在青铜器上施以金银错工艺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水器或溺器。因形似伏虎而得名。最早发现的为新石器时代的陶质虎子,以后又可见到青铜虎子和瓷虎子。我国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铸造铜器时,在需镶嵌部位表面铸成线槽,将松石、红铜片或金银丝、片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滑。镶嵌工艺始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在春秋时期较盛行。

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

文章标签: 金银丝 青铜器 工艺 金属 凹槽 表面 涡纹 纹饰 二里头 春秋时期 文化 青铜 虎子 铜器

猜你喜欢

嵌红铜蛙兽纹盘
越王者旨於赐剑
错金嵌松石带钩
蟠虺纹鉴
蟠虺纹豆
环带纹甗
蛙纽螭纹铜阳燧
嵌松石缶
铸子叔黑『0032』簠
兽耳虎足方壶
矢镞
错金云纹敦
蛙纹匜
轨敦
三十五年虒令鼎
粟纹方壶
嵌赤铜象纹五环带盖壶
有鞘剑
0.6441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