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松石长剑,战国后期,通长93.5厘米,宽5厘米,重0.75kg。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茎有二隔,剑首及镡上装饰由嵌松石和错金丝组成的几何图案。茎部仅存金丝二小段。西周时期的铜剑剑体很短,形如匕首,仅能用作自卫兵器。春秋战国时期铜剑的铸造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对于长短、重量和品级甚为考究。长剑是指剑长超过50厘米者。此剑长达93.5厘米,是名副其实的长剑。古代武器之一种。在春秋战国时期,佩剑同时有表明身份等级的作用。从考古发掘的资料看,青铜剑在西周早期已十分成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限制,剑身一般较短(50cm以下),至战国末期才有长剑出现。剑身中央凸起的棱或凹陷的槽称作“脊”。剑身前端的尖突称作“锋”。剑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剑首”。古人常在剑首饰玉。玉剑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很流行,魏、晋时期仍可见,宋以后又有仿制。常见的玉剑饰有四种:剑首饰玉、剑锋与剑柄间饰玉、剑鞘上部饰玉、剑鞘下端饰玉。
     玉剑首中部之孔可插入剑把,小隧孔用以结系。在战国玉剑首中,除圆形外还有方形作品,上饰蟠螭、谷纹等纹饰。剑茎末端圆形内凹的部位称作“首”。剑柄下端与剑身连接处呈凹字形或中间起护手作用的条形部分,也称作剑格、剑口、剑鐶、剑珥、剑鼻等。出自《庄子·说剑》,其中将剑分为锋、锷、脊、镡、夹五部分。

古代金属的细工装饰技法之一,出现于春秋时期。因多用金银丝,故也称金银错或错金银。通常的做法是用金、银或铜等金属丝、片嵌入玉器或青铜器表面预先留好的凹槽中,形成图案或文字,然后用错石(磨石)错平磨光。取食器,用如今天的匙子。考古发现的匕常与鼎、鬲同出。《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

文章标签: 春秋 时期 剑身

猜你喜欢

兽纹匕
蟠螭纹编镈
能原镈
梁伯戈
八年相邦建信君铍
轮内戈
楚王酓璋剑
蟠虺纹鼎
齐萦姬盘
四山纹镜
错金嵌松石带钩
鸟形勺
蛙纽螭纹铜阳燧
铸子叔黑『0032』簠
蟠螭纹鼎
嵌红铜蛙兽纹盘
大良造鞅镦
兽耳虎足方壶
0.9702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