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拓《过云楼藏帖》定武兰亭序,墨纸三开,经折装托裱,浓墨拓。半开纵29.7厘米,横14.3厘米。此本收入《过云楼藏帖三集》,刻有乌丝界栏。帖中“湍”、“流”、“带”等五字已损,为定武翻刻本。末行尾刻“子京父印”印,另刻一半印。帖后刻明人华夏跋云:“予家向藏兰亭十余种,以定武本为最。此本得之最晚,似更出定武之右。吴君婴能见而爱之,以海岳《潇湘烟雨卷》易去。云烟过眼,予何敢终据,尚有定武本亦差堪自慰耳。”《过云楼藏帖》,分为八集。帖刻历代法书,从智永真草千文至董其昌。光绪九年(1883年)顾文彬选辑。顾氏字子山,号艮庵,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官宁绍台道,富收藏。此部帖,藏青纸面,上有隶书拓签标卷次。每集标题为古文,下有“元和顾氏过云楼审定印”。东晋永和九年(353年)春三月三日,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集会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山阴兰亭,修祓禊之礼。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使鼠须笔,凡28行324字,书法藻丽多姿,精美绝伦,历代为楷模。
图书从卷轴装演变到册页形式的一种过渡性装帧。其特点是把长幅卷子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书本形式,前后粘以封面。佛家经典多用此式。隋、唐以后,佛教大盛,翻译了很多经卷。佛徒诵读时舒卷不便,乃改为折叠成册的形式。凡经折装的书本也称“折本”。因奏折也用这种形式,故后来又有“折子本”的叫法。
浓墨拓,墨的颜色深浓,通常用扑拓手法完成。扑拓是用棉花包成的扑包,沾墨后打在拓纸上,接触纸面时,不滑动。棰拓多遍后,拓片可呈现出浓重的墨色,色泽均匀。匣盖上边缘左右两处系着骨别子的锦条称之为“带”。唐太宗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后,有欧阳询摹本拓刻于学士院,五代梁时移置汴都。辽耶律德光破后晋携此石刻北去,中途病故,石被弃。宋庆历年间发现,置于定州州治,大观年间置于宣和殿。金兵灭北宋入汴京,石散失不传。定州宋时属定武军,故此石刻拓本称为“定武兰亭”。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古文“潇湘”也泛指洞庭湖一带河湖密布的地区。洞庭一带山清水秀,风光无限,不同时节、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的景致都大有可观,古人将其主要景点概括为“潇湘八景”。分别为:远浦归帆、洞庭秋月、潇湘夜雨、平沙落雁、渔村夕照、山市晴岚、烟寺晓钟、暮雪。八景各有侧重,包含了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可谓“朝昏之气不同,四时之景不一”。自宋代起就有专为游人欣赏风光而建的“八景台”,后世不断有诗人、画家为其歌咏图记,“潇湘八景”之名长盛不衰。智永(生卒年不详),名法极,会稽(浙江绍兴)人。南朝陈、隋年间僧人,因居永欣寺,人称“永禅师”。俗姓王,是王羲之第7世孙。其书能承祖法,精勤于技,造诣深厚,草、楷皆工。相传其于永欣寺阁上居30年,书真草《千字文》800余本,浙东诸寺各施一本。他习字用过的废笔积满了五大竹簏。因求书者甚众,所居门槛被踏穿,以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其书体法度谨严,笔力精到,对后世影响很大。唐虞世南得其传授。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列智永章草、草书入妙品,隶书(正书)入能品,云:“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宣和书谱》卷十七谓御府藏其书迹有草书《常侍帖》、《参军帖》、《故旧帖》、《至通法师帖》、《春雨帖》、《千文》,真书《月仪》、《献岁帖》等。传世书迹有《仿钟繇宣示表》等。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

文章标签: 书画 王羲之 兰亭 形式 后世 云楼

猜你喜欢

冯宿碑
张宝泛槎图五集(刻本)
清拓东汉衡方碑
清拓颍上兰亭序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五
清拓《耕霞溪馆帖》蜡本双钩兰亭序
田琬德政碑
唐 昭陵全碑(二十五件)
武氏祠·祥瑞图题字
清拓东汉樊敏碑册页
清拓《馀清斋帖》王羲之兰亭序
清拓翁方纲缩临兰亭
清拓《快雪堂法帖》兰亭十三跋
双钩本 高句丽好大王碑之一
清拓《三希堂法帖》陆继善双钩本兰亭序
清初拓唐张府君妻田雁门县君墓志
清拓西汉群臣上寿刻石
清拓《兰亭八柱帖》董其昌仿柳公权书兰亭诗
0.55657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