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晨碑》,东汉,隶书,无额,两面刻。前碑刻于灵帝建宁二年(169年)三月,17行,行36字;后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年)四月,14行,行36字。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前碑全称《汉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后碑全称《汉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碑文记载鲁相史晨祭祀孔子的情况。文后有唐代正书题记4行。《史晨碑》为汉隶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典型,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明郭宗昌谓其:“分法复尔雅超逸,可为百代模楷,亦非后世可及。”清方朔云:“书法则肃括宏深,沉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黑墨精拓为“春秋行礼”之“秋”字未损本。每页纵23.6厘米,横14.4厘米。有士璋、龚剑二家题签,钤“仪叟”等印2方。宋陈思《宝刻丛编》、明杨慎《金石古文》、清王昶《金石萃编》等书著录。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儒家之祖。初仕于鲁,为司寇,摄行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四方。归鲁,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有弟子3000人,身通六艺者72人。郭宗昌(?--1652年),陕西华州人,字允伯,一字胤伯,号委宛先生。清初隐居不仕,自构沚园于白涯湖上,柱础栏砌书刻款识铭赞。善鉴金石、书画,撰《金石史》、《松谈阁印史》,后者未见传本。
方朔(生卒年不详),清代人,字小东,安徽怀宁人。官同知。长白花松岑、法可盦并重其才,延为上客。善骈文,工篆、隶书,学张迁碑及孔庙三碑。又能作细书,五寸之砚,一尺之笺,皆可缩写千余字汉碑一通。《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以鲁国事为主,兼涉列国。《春秋》所述的历史时间跨度为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其文字简单,长不过40多字,短的只有一个字,故后来许多人为之作注,汉代以前主要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宋代胡安国的《春秋传》在明清两代影响也很大,成为明及清乾隆以前士子必读之书。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学者。乾隆年进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种,编为《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能诗词、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