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又称“猎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因由10块坚硬的花岗岩凿刻成鼓形而得名。在这些鼓状的石头上镌刻着篆书文字,人称石鼓文。关于石鼓的雕凿年代历来说法不一。王国维、郭沫若、马衡、唐兰等考证为先秦刻,但对于确切时间看法不同。唐兰先生考证为秦献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原石现藏故宫博物院。石鼓名称取所刻诗篇的前两个字,即《吾车》、《汧殹》、《田车》、《銮车》、《霝雨》、《作原》、《而师》、《马荐》、《吾水》、《吴人》。其内容系君王臣公们的征旅渔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每首诗十八、九句不等,为四言诗。唐时即有《石鼓文》拓本,但未见流传。目前可见最早拓本是明代安国“十鼓斋”藏的3本宋拓,即“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现都已流传日本。故宫博物院所藏为明代拓本,孙克弘旧藏,后归朱翼盦,朱氏去世后,家属遵其遗嘱捐献故宫博物院。此《石鼓文》册拓本浓墨精拓,麻纸挖镶裱。每半开纵28.4厘米,横15.5厘米,共18开半,每开6行,行5字。缺第八鼓,第五、七、十鼓每行只存一、二字。拓本有翁方纲、吴云、蔡文陛等跋16段。钤“翁方纲尝观”、“吴云平斋曾读过”、“王广之印”、“黄菏汀四十七岁后所得”等收藏印130方。拓本每鼓前有红色标号字体,据翁方纲跋为孙克弘书。拓本有附本二:一为《石鼓文音训》拓本,共20开,额半开,2行5字,音训19开半,每开10行,行13字,至元年间潘迪书,茅亮刻石,钤印2方;二为《周伯琦临石鼓文》墨迹,共13开,每开6行,行5字,前附页有无款小楷题签一,钤“周郎”、“安元忠印”等印26方。是本《汧殹》鼓之“鲤”、“黄帛”、“氐鲜”等字未损,“以”字大半尚存,《銮车》鼓“遒车载道”之“载”字尚存。经唐兰、马子云先生审定,为明初拓。《石鼓文》文字为大篆,形体特征独特,书法古茂遒朴。唐张怀瓘《书断》云:“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拓本翻刻众多,以阮元、张燕昌等所刻“天一阁本”为最优。此刻在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董逌《广川书跋》、陈思《宝刻丛编》,明杨慎《金石古文》,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杨震方《碑帖叙录》等书中均有著录。郭沫若有《石鼓文研究》。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为10块质地为花岗岩的大石头。因石形似鼓,后人称为石鼓。其圆顶呈馒头形,上狭,中间略鼓,平坦光滑,下凹凸不平天然曲折,底部均为人工凿成的平底。10鼓的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其中最高者高95厘米,最矮者高60多厘米。碣与碑意义相同,标功记事。《后汉书·窦完传》释:“方者为碑,囿者谓之碣。”汉代许慎《说文解字》释:“碣,特立之石。”因石鼓镌刻着记叙先秦君臣贵族们游猎之事的文字,所以又称猎碣。主要由长石、石英和黑云母等矿物的晶体颗粒组成。长石分解后即成粘土,是钾、钠、钙等元素组成的铝硅酸盐类。石英即结晶的二氧化硅(SiO2),是岩石和砂子的主要成分。黑云母[K(Mg·Fe)3(AlSi3O10)(OH)2]为云母中的一种,是钾、镁、铁组成的铝硅酸盐。说法即宣说佛法,以化导利益众生。与说教、说经、演说、劝化、唱导等同义。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近代著名学者。早年结识清末学部参事罗振玉,就读于东方文学社。1901年赴日本留学,翌年回国,任南通苏州等地方学堂习。后至北京任学部图书局协修。从事中国戏曲和词曲研究。辛亥革命后避居日本,继又回国从事考订中国古代史料、古文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等工作。1922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2月,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生平著作62种,主要收在《海宁王静安先生遗文》一书中。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工八分书,喜刻印,尤喜蓄青田石章,收藏书画碑版甚富。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门学考古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主持过燕下都等地的考古发掘和调查工作。对秦石鼓、汉魏石经及古代度量衡等方面的研究颇有贡献。著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金石论丛》等。1928年辑自刻印成《凡将斋印存》二册。《广印人传》有载。此三本是明锡山安国“十鼓斋”所藏的3本宋拓。清道光年间,安国的后代在折售天香阁时,于梁上得《石鼓文》拓本10册,其中3册以“先锋”、“中权”、“后劲”名者皆为北宋拓本。“先锋本”存字480个,是最早拓本;“中权本”又谓“中甲本”,存465字,其中半字35个,上海艺苑真赏社有影印本;“后劲本”存491字,存字最多,中华书局有影印本。拓本后归华山农沈梧,民国时归锡山秦文锦,后秦氏将此3册一并售与日本人河井荃庐。孙克弘,一作克宏(1533,一作1532—1611年),字允执,号雪居,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汉阳知府。天资高敏,刻意书画。擅画山水、花鸟、竹石、佛像,尤以花鸟著称。师法沈周、陆治,兼能工笔和写意,作品有粗、细两种面貌,或水墨,或设色,风格淡雅,自成一家。书仿宋仲温。所居曰“东郭草堂”
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博学,富藏书,工诗文,长于考证金石。书法初学颜真卿,继学欧阳询,旁涉汉隶,自成一格,与刘墉、成亲王永瑆、铁保并称“乾隆四家”。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等。吴云(生卒年不详),字少甫,号平斋,晚号退楼,又号愉庭,归安(今浙江湖州)人。以举人官苏州知府。工书,书宗颜真卿。亦擅画山水、竹石,并精通金石考据学。富收藏。著《两叠轩彝器图释》、《古铜印存》等书。元朝年号。共有两个:一为元世祖忽必烈年号(1264--1294年),一为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年号(1335--1340年),属丙子年的为元惠宗年号,故至元二年应为1336年。周伯琦(1298—1369年),字伯温,自号玉雪坡真逸、坚白居士,饶州(今江西鄱阳)人。幼随父宦游京师,入国学,为上舍生。元至正八年(1347年)为翰林待招,累升直学士。十四年(1354年)为江东、浙西肃政廉访使。十七年(1357年)拜资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招谕张士诚,被张扣留达十余年。张士诚既灭,伯琦乃得归故乡,不久卒于家中。伯琦博学工文章,尤以篆隶真草擅名当时。篆书习徐铉、张有行笔,其字肥润可爱。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临《石鼓文》册,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六书正讹》、《说文字源》及诗文稿若干卷。阮元(1764—1849年),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善书,精研金石,参与修《石渠宝笈·二编》、《钦定全唐文》等书,有《研经宝集》、《积古斋钟鼎款识》、《浙江金石志》等著述。嘉庆十六年(1813年)阮元编撰《汉延熹西岳华山碑考》四卷。
张燕昌(1738-1814年),字芑堂,号文鱼,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人。清嘉庆元年(1796年)举孝廉方正。擅书,各体兼能。精金石篆刻、勒石。亦善画山水、人物、花卉,师丁敬。著《金石契》、《飞白书录》、《石鼓文释存》、《芑堂印谱》等书。明代进士范钦的私人藏书处,位于今浙江宁波,是中国现存年代最古之藏书楼。范钦(1506-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平生喜购书,在各地做官时广收图书,抄录善本。所藏多为明人著作、明朝所刻书、明朝地方志及登科录。其子大冲续有增藏。聚书四千余种,五万三千余卷,并有五代至宋元碑帖七百二十余种。范钦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筑天一阁用于藏书。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阁两层,6开间,硬山顶。上层不分间,隔以书橱,下层分为6间。前凿一池,称天一池,两侧有封火山墙。清代官修的文渊、文澜等七阁皆仿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以文章著称于世,为唐宋古文八家之一。主修《新唐书》和《新五代史》。书法字体新丽,神采秀发,自成一家。
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社”的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后,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入清不仕,改名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