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24厘米,横:31厘米。此为明拓本,五十一开,“钜鹿”、“冶”三字未损。石铭刻于汉永平六年(63年)。铭文记汉永平六年汉中太守鄐君受诏承修褒斜道之事。隶书字体,有篆势,浑朴苍劲不可及。刘熙载《艺概》云:“《开通褒斜道刻石》,隶之古也”,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隶中之篆也”,杨守敬谓《平碑记》云:“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摩拟,此之谓神品。”該摩崖原在陝西省褒城北石門,现藏陕西汉中博物馆。该摩崖因年久为苔藓所封,故人莫知之。至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三月,始为南郑县令临淄晏袤发现,并刻长篇题记于其旁。但此后六百余年又满被苔藓,无人间津。到清乾隆间,陕西巡抚、金石家毕沅撰《关中金石志》,复搜访而得之,遂有拓本传世。此刻在晏袤以前的欧、赵、洪三家著录中均未及之,至南宋娄机《汉隶字源》始见著录。字与《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并为汉著名摩崖,而且年代最早。铭文内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书法亦别具特色。其结字方古舒阔,因自然石势作字,字之大小及笔画的长短、粗细皆参差不整,没有波磔,天真朴拙而很有气势,保留了早期隶书的许多特点。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海南)人。清光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杨守敬(1839—1915年),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举人。初习商,后潜心于历史、地理的研究。精金石之学,善书法,其书初学欧阳询,后致力于颜真卿、苏轼书风的研习,乃自成一家。曾以使馆随员身份赴日本,携古碑帖达万余种,与日本书法家交流研习,因而对日本书坛产生很大影响。归国后,任两湖书院地理教习及勤政学堂总教长。著有《日本访书志》、《书学迩言》、《晦明轩稿》等书多种,尤以历史地理和版本目录学成就为著。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等。明永乐年间以朝臣巡视地方、安抚军民,谓之巡抚,或名镇守,非地方专任,事毕即停。明宣德五年(1430年)始于各省专设,成为定员。景泰四年(1453年)加都御史衔。名称以管辖地区及职责不同而时相参错。巡抚兼军务加提督,有总兵地方,加赞理或参赞。所辖多、事众者,加总督。有总督兼巡抚、提督兼巡抚以及总理巡视抚治等员,皆加都御史衔或副都御史衔。与总督同为地方最高长官。清初沿明制,无定员。后来每省均一,或由总督兼任。乾隆十四年(1749年)定,巡抚不由侍郎授者,俱兼右副都御史,是否兼兵部侍郎衔由吏部请旨定夺。兼侍郎衔者为正二品。毕沅(1730—1797年),字秋帆,江苏人。清乾隆年进士,官至湖广总督。治学范围较广,由经史旁及小学、金石、地理,也能诗文。有《灵岩山人文集》、《灵岩山人诗集》。其它撰述收入《经训堂丛书》中。隶书笔画名称。向左下方的撇称波,向右下方的捺称磔。波磔对称,具有较强的装饰性。黄易(1744—1802年),书画家、篆刻家,字大易,号小松,又号秋庵主,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山东兖州府、济宁运河同知。他的绘画笔墨流畅,潇洒隽永,以山水和花卉为题材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书法则以隶书擅长。作为著名篆刻家丁敬的学生,他经过努力学习与刻苦钻研,并广泛借鉴书法、碑刻中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己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美誉。黄易一生致力于金石碑版的研究,曾经四处寻访存世的残碣断碑,并加以较为全面系统的整理与著录,对我国传统金石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众不同的是,他亲自用画笔将每次寻访古碑的过程都完整的记录下来,绘制成许多作品,当时的艺术家们广为称颂。终年59岁。著有《丁黄印谱》、《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蓬莱,古代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之一,遍地生长着奇花异草,珍禽怪兽出没其间,还有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药,岛上的房屋都是用黄金白银建成的,光彩夺目。渤海之滨的山东省蓬莱,海面上有时会出现因光线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奇景,可能就是古人以为的仙岛。
文章标签:
金石
隶书
地理
书法
著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