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大成就者无著唐卡,17世纪,西藏,布本设色,通长120厘米,宽63厘米,画心纵57厘米,横38厘米。清宫旧藏。无著(约4至5世纪),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无著先以小乘佛教修行出家,不得尽解,后师从弥勒菩萨听受大乘空观,研习《瑜珈师地论》,且通达《华严经》等大乘经义,论著颇多,对后世之瑜伽修行有一定影响。无著大师位于画面正中,头戴僧帽,身披袈裟,袒露上身,作辨经状。上方示现无量寿、白度母、绿度母和二位黄教祖师,莲座下方则为三位印度高僧。亦称布画,是西藏特有的艺术作品。可以彩画、刺绣、堆绫等多种艺术手法创作。彩画作品使用矿、植物颜料,调以动物胶、牛胆汁等,以保持色泽鲜艳,久不褪色。作品四周镶以锦边,上下贯以木轴,以便于悬挂供奉和宣讲。题材有佛、菩萨、佛母、护法金刚、高僧、祖师传记等,现代作品也有反映民间风俗者。其形式一般为方形,尺寸小至一尺,大至一丈或几丈见方。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大乘,意指大的交通工具。不以个人之觉悟(如小乘行者)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一如巨大之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以此为宗旨之佛教派别,即是大乘佛教。我国与日本之宗派大都属于大乘佛教。弥勒是梵语Maitreya的音译,意译为“慈氏”,相传生于南天竺的婆罗门家庭,后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他先于释迦入灭,上生兜率天,释迦涅槃后,他下凡华林园,开三番法会,超度世人,成道为佛,故弥勒又称“未来佛”。菩提萨埵之略称,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汉译《华严经》主要有三,一为《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由佛陀跋陀罗译,50卷(后改为60卷),34品;二为《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由实又难陀译,80卷,39品;三为《四十华严》由般若译,40卷,只有一品。在三种译本中,因《八十华严》品目完备,文义畅达,故最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