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秋栖霞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87.3厘米,横47.2厘米。自题:“辛未晚秋游栖霞归写此。悲鸿。”钤“悲鸿之印”白文方印。辛未年为1931年,徐悲鸿时年36岁。本幅左上吴倩题:“千里断鸿供远目,廿年芳草挂愁肠。阅悲鸿廿年前遗作,书石林词志怀。甲午吴倩题。”甲午年为1954年,时值徐悲鸿逝世一周年。徐悲鸿在山水画创作上主张“外师造化”,到大自然中描绘实景,反对清初“四王”以来片面追求笔墨意趣的“样式山水”。此图是他游南京栖霞山后所绘,立意新颖,取景独特。全图右半部绘嶙峋陡峭的山崖,左半部写虬枝纵横的苍松秋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树木以自己的枝繁叶茂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以自己的绿装红叶装点着大自然的色彩,而徐悲鸿则以生动的笔墨创作了不朽的艺术篇章,为栖霞山的绚丽风景增辉生色。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1919年留学法国,学习油画、素描。1927年回国后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唐代画家张躁著画学专著《绘境》,“外师造化”语出于此,与“中得心源”相对应。它表明的是绘画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根本原则。“造化”即指自然的创造化育。全句意在要求绘画者认真地观察自然,深入地了解自然,以师法客观事物作为创作的基础。王时敏、王鉴、王翬、王原祁的合称。他们在绘画风尚和艺术思想上承明末董其昌之遗绪,画风崇尚摹古,讲求笔墨韵味,于清初画坛居“正统”地位。“四王”对清及近代的山水画创作趋向有着重要影响。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东北22千米,又名摄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山有三峰,主峰三茅峰(又名凤翔峰)海拨286米,卓立天外;东北一山形若卧龙,名为龙山;西北一山状如伏虎,名称虎山。栖霞山山深林茂,泉清石峻,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深秋时节,层林尽染,枫叶如火,届时当地人喜爱举家游览,民间有“春牛首,秋栖霞”之俗。
文章标签: 徐悲鸿 中国 栖霞山 笔墨 艺术

猜你喜欢

无题
李印泉画像
《墨笔画马》
《平原奔马》
三骏图
书法
八骏图
十二生肖图
十骏图纸本无印章
摹顾恺之女史人物卷全图
书法
花卉图
朱竹图卷
喜上眉梢
名画要如诗句读
书法 行书五言联一
于右任 中堂
新秋晴窗图
0.49121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