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心无款识,钤“沈”(朱方)、“石田”(朱方)、“启南”(朱方)印。引首文徵明书“西山雨观”隶书四字。后有陈沂、顾璘、文徵明、汤珍、蔡羽、徐充、文彭、盛时泰、文嘉九家题跋。鉴藏印钤“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子孙永保其用”、“修竹馆”、“石渠宝笈”、“石渠宝鉴”、“宝笈重编”、“乐寿堂鉴藏宝”、“宁寿宫续人后渠宝笈”、“嘉庆御览之宝”、“无逸斋精鉴玺”、“宣统鉴赏”、“盛仲交”、“商丘宋犖审定真迹”等。
画面描绘苏州西山烟云变化、雨霁烟消的景色。沈周仿南宋书画家米友仁的笔法,描绘峰峦连绵起伏,山间云雾出没,林木层叠,村庄、湖泊、小桥被笼罩在烟霭之中。山石和草木均用水墨点成,浑然一体,不见线条及皴擦的痕迹,显示出画家高超的绘画水平和独到的审美韵味。卷后题跋者都是苏州地区的文人墨客,他们常互邀相聚,饮酒赋诗,切磋画艺,探究学问,他们在诗跋中表达了对《西山雨观图》的赞美,可见该图在明代中后期文人中产生了颇为重要的艺术影响和审美共鸣。
此图原藏清宫,《石渠宝笈·续编》著录(3函28册258页),后流入民间。1957年故宫博物院购藏时画心完好,但后幅自题诗残缺,跋文不知散失何处。2002年,收藏跋文的美籍华人得知画卷藏于故宫博物院,特将跋文出售相让,使之珠联璧合。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世代隐居吴门,父亲恒古、伯父贞吉均善画。他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博学宋元诸家,自成一格。一生布衣,优游林下,为人敦厚,笃于友谊,性情随和,胸襟磊落,是吴中众望所归的贤达长者。
绘画上擅长山水、花鸟,尤以山水著称,有粗、细两种面貌。早年主宗王蒙,上追董、巨,以细笔为主;40岁以后博取诸家,着意于黄公望,风格逐渐变粗,形成粗笔风貌;60岁后汲取吴镇画法,笔墨疏简苍劲,格调雄健宏阔。其成熟时期的山水,笔墨上既吸收了宋院体和明浙派的硬度和力感,又保留了元人的含蓄笔致,于苍中带秀,刚中见柔。构图造境方面,无论繁复或简略,都强调山川宏阔之“势”,一改元人空寂之境,又着意于朴实的“质”,于拙中藏巧。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是书画装潢中对书法或绘画作品原件的称呼。中国书画手卷的专业术语。指在本幅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一般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多为四字,与画心之间有隔水分开。因开卷时首先见其,故称“引首”,最早在明初出现。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家世武弁,自祖父起始以文显,父文林曾任温州永嘉知县。他幼习经籍诗文,喜爱书画,文师吴宽,书法学李应祯,绘画宗沈周。少时即享才名,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然在科举道路上却很坎坷,从弘治乙卯(1495年)26岁到嘉靖壬午(1522年)53岁,十次应举均落第,直至54岁才受荐以贡生进京,待诏翰林院。四年中目睹官场腐败,一再乞归,57岁回归故里,潜心诗文书画。他通晓各科绘画之艺,擅长各种细粗之法,其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竟日不倦。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
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早年师事沈周,后致力于赵孟頫、王蒙、吴镇三家,自成一格。画风呈粗、细两种面貌。粗笔源自沈周、吴镇,兼取赵孟頫古木竹石法,笔墨苍劲淋漓,又带干笔皴擦和书法飞白,于粗简中见层次和韵味;细笔取法赵孟頫、王蒙,布景繁密,较少空间纵深,造型规整,时见棱角和变形,用笔细密,稍带生涩,于精熟中见稚拙。设色多青绿重彩,间施浅绛,于鲜丽中见清雅。这路细笔山水属本色画,具装饰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气诸特征,也奠定了“吴派”的基本特色。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的吴门画派的领袖,门人、弟子众多,形成当时吴门地区最大的绘画流派。
陈沂(1469—1538年),字宗鲁,改鲁南,号石亭,上元(今江苏南京)人。明文学家。正德年进士,由庶吉士历编修、侍讲,出为江西参议,移山东参政。与顾璘、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初好苏诗,自号小坡。工书擅画。著有《金陵古今图考》、《陈行卿集》等。
汤珍,字子重,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与王宠兄弟读书石湖治平寺15年,甚为相得,亦为文徵明、蔡羽所推重,交往甚密。年40余应岁贡,授崇德县丞。工诗文。
蔡羽(?—1541年),字九逵,居吴(今江苏苏州)之洞庭山,因自号林屋山人。为诸生,与文徵明齐名,两人亦交善。贡入太学,授南京翰林孔目。工诗文,善行书。诗文求出魏晋之上。著有《林屋》、《南馆》二集。
文彭(1498—1573年),明代篆刻、书画家,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苏州)人。文徵明长子。精于篆刻,风格工整,形成朦胧苍古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颇深。兼善书法,篆、隶、真、行、草各体皆有很深的功力。亦工绘画,善写墨竹,笔法纵横,得文同三昧。
文嘉(1501—1583年),字休承,号文水,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徵明次子。官和州学政。工诗文书画,继承家学,又以多见古人名迹,故其画作能脱去习俗。著《和州诗》。
清高宗内府所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称为希世之珍,并藏在养心殿“温室”,颜曰“三希堂”。
中国书画著录书,共有三编,由乾隆皇帝命令大臣编纂,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四十四卷;二编成书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共四十册;三编成书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二十八函。书中收录的均为清朝宫廷所藏之书画作品。
盛时泰,字仲交,号云浦,(明)上元(今南京)人。贡生。天才敏捷,为诗古文辞,下笔数千言。与顾璘(1476-1545年)游。工书,行书学米、学苏可谓绝妙;小楷学倪瓒,隶字更优。有玄牍记一册,品题古今名帖。善画山水,远师倪瓒,近法沈周,兼精水墨竹石。文徵明题其小轩曰《苍润》,蓋採沈周诗有“笔从要是存苍润,书法还应入有无”之句。后以贡至京师,归,未及仕卒。米友仁(1074—1153年,一作1086—1165年),南宋书画家。一名尹仁,字元晖,晚号嫩拙老人,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属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米芾长子,人称“小米”。早年即以擅长书画知名,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应选入掌书学。南渡后,官兵部侍郎,敷文阁直学士。高宗赵构曾命他鉴定法书,但其鉴别书画之际“往往有一时附会迎合上意者”。善行书,人谓其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家子弟,自有一种风格。其山水画发展了米芾技法,略有变化,别具面目。用水墨横点,连点成片,构成“烟云变灭,林泉幽壑,生意无穷”的画面,强调“借物写心”,崇尚“平淡天真”,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对后来“文人画”中的笔墨纵放、脱略形状颇有影响。自题于《潇湘图》长卷中称:“夜雨欲霁,晓烟既泮,则其状类此,余盖戏为潇湘,写千变万化不可名神奇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