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开款:“玄宰仿王叔明。”下钤“董其昌印”。对幅自题:“乙卯子月望,送着存使君上计吴阊,舟中写此六景为别。董其昌。”钤“董其昌”、“太史氏”印。鉴藏印钤“金黼廷瘦仙氏考藏”(朱文长方)等。乙卯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第二开款:“玄宰仿惠崇笔。”下钤“董其昌印”。
第三开款:“仿赵大年。玄宰。”下钤“董其昌印”。
第四开款:“玄宰仿米元晖。”下钤“董其昌印”。
第五开款:“玄宰仿黄子久。”下钤“董其昌印”。
第六开款:“玄宰仿云林。”下钤“董其昌印”。
第七开款:“玄宰。”
第八开款:“铜陵道中写所见,玄宰。”下钤“董玄宰”印。
第九开款:“玄宰。”下钤“董玄宰”印。
第十开款:“泉飞下溜急,松古上枝平。玄宰。”下钤“董玄宰”印。王昶对题:“画家各以天姿学力胜。至思翁,则漆园所谓人而天者也。人而天,正如列子御风,泠然谁其跂之。惊蛰后二日定香居士阅于琴画楼,时春雪犹未霁也。”下钤“王”、“昶”、“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印。
此图册是董其昌61岁闲居江南时,在悉心摹仿前代画家王蒙、惠崇、赵大年等人画作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审美意趣创作的山水系列画。全册一页一景,皆以重峦繁树构成景致。画页构图均为平远式。近景树木枯荣相杂,远景山峦叠嶂连绵,中景以一潭静湖碧水扩展了画面空间,同时丰富了景致的层次变化。图中所绘山石树木不求逼真写实,只注重其意象的表达,通过娴熟的笔墨既表现出山水的神韵,亦反映出董氏对自然山水的独特认知。
此图册印文、款题及山石的表现笔法呈两种风貌。第一至第六开的印文为“董其昌印”,第七至第十开为“董玄宰”。第一至第六开题款的字体清劲疏秀,行笔自然,具有董氏典型的行草体风貌;第七至第十开的款字则外松内紧,毫无董字古淡洒脱的神韵。在山石的皴擦点染上,第一至第六开多先以细劲简括的线条勾勒石骨山脉,随后以干笔侧锋略作皴擦,并用浓墨作卧笔横点,通过墨的干湿浓淡显现出山石铅华尽洗后的空灵淡宕之美;相比之下,第七至第十开画页中山石的笔墨过于呆板拘谨,缺少董氏山水画中含蓄秀逸的神韵。更为重要的是,董氏在第一开的对幅上自题:“乙卯子月望,送著存使君上计吴阊,舟中写此六景为别”,已言明仅绘“六景为别”,而非十景。该图册经徐邦达先生于1990年10月30日鉴定,认为其第七至第十开画页为后配,非董其昌原作。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卒谥文敏。精于书画鉴赏,收藏很多名家作品,在书画理论方面论著颇多,其“南北宗”的画论对晚明以后的画坛影响深远。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加之他当时显赫的政治地位,其书画风格名重当世,并成为清代艺坛的主流。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集》、《画旨》等文集。叔明(?—1385年),即元末画家王蒙的字,号香光居士,一号黄鹤山樵,湖州(今属浙江省)人。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曾得黄公望指点,又远师董源、巨然,能自出新意,是元末富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家。他鲜明的艺术观点,高度的艺术才能,为世人所推崇,其作品亦广为人们临习,影响深远。 惠崇(?—1017年),北宋画家、诗人、僧人。工画鹅雁鹭鸶,寒汀远渚,世称“惠崇小景”。其画属南方山水画派支流,意境虚和萧散,独创新风,但不为时人所重。
赵大年(生卒年不详),名令穰,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活动于神宗、哲宗两朝之间。官至光州防御使、崇信军观察留后。他自幼观赏、临摹家中所藏晋唐以来法书名画,有较高的笔墨造诣。画风工致淡雅,意境清幽典丽。只是由于身处宋宗室之列,久居宫苑,难得于自然山水间巡游。所以,画作题材范围狭小,仅限于皇族所在地开封、洛阳间的汀渚之景。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曾慨叹他:“不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欲作画祖,其可得乎?”代表作《湖庄清夏图》卷(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王昶(1725—1806年),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清学者。乾隆年进士,官至邢部右侍郎。好金石之学,收罗商周铜器及历代石刻拓本一千五百余种,编为《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能诗词、古文。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頫外孙。曾作过元朝小官,元末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余杭县临平镇)。入明,曾任泰安知州,后因胡惟庸案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工诗文书法,善画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山水画技法名,“三远”之一。出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