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泛舟图》轴,元,胡廷晖绘,绢本,青绿设色,纵143厘米,横55.5厘米。本幅无作者款识,右侧有“廷晖”残印半方及康有为、王季迁藏印。整幅画面构图繁密,洋溢着一派春和景明的气象。图中布局兼具高远、深远、平远之法,描绘崇山峻岭,山势高耸入云,山间飞涧流泉,松木葱郁,屋宇台阁精工富丽,人物往来其间。山脚下,溪桥潭水,波光如鳞,三两人泛舟赏景。杨新撰文认为,胡廷晖是一个画工而非书画收藏家。画工的创作往往不署自己的名款,有的仅只钤盖个人印章,这是元至明初的习惯。吴升《大观录》著录的胡廷晖《月洞仕女图》也未署款,仅押“廷晖印”一方。这幅《春山泛舟图》也没有签署名款,所以“廷晖”残印不可能是收藏印,而只能是作者印。此图与台北故宫所藏《明皇幸蜀图》面貌相似,特别是勾勒下笔较重,悬崖的结构、松树的形态以及云彩的画法等均呈现出胡廷晖的个人风格。在色彩上两者都具有相似的绚丽色泽。此图保留唐代青绿山水的古法较多,与赵孟頫追求“古意”的画风不同,对于鉴别早期山水画有重要的价值。1998年,美籍华人、收藏家王季迁先生将此图捐赠故宫博物院。胡廷晖(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3世纪末。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与赵孟頫同里,职业裱画师兼画工。他曾被赵孟頫请至家中为其修复唐代李昭道《摘瓜图》,后全凭记忆临摹了一幅,竟达到“乱真”的程度,令赵孟頫大为惊讶。此后,胡廷晖的声名与画艺俱进。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又号更生,南海(今海南)人。清光绪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山水画技法名,“三远”之一。出自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二十卷,清代吴升编著。吴升,字子敏,吴县(今属江苏)人。自幼雅好古物,尤精于鉴赏书画。此书前九卷著录法书,自三国魏起至明代止,记有每件作品的书写字数、行数及本文;第十卷为《元明贤诗翰姓氏》,录有元、明时期最著名的法书家小传;第十一卷至二十卷著录自东晋至明代的名画,详尽地描述画面,记录款识、题跋,并加以客观的评论。书前有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宋荦及翁方纲所作的序。“仕女”始称“士女”,其原初的语义指未婚的男女,后来泛指男女。至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记录绘画作品时已开始用“士女”一词,它代表了一种题材内容,在当时,这类画作主要内容是描绘贵族妇女。宋代以后,“士女”与“仕女”并用,而“仕女”一词渐为流行,其义指相貌秀丽的美女。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主色的山水画。其特点是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存世最早的作品是传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唐代的李思训、李昭道,宋代的赵伯驹、赵伯骕等画家均以青绿山水画而名闻于世。
赵孟頫(音fǔ)(1254—1322年),元代画家、书法家,字子昂,号松雪、水精宫道人,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宋宗室,14岁时以父荫补真州司户参军,入元出仕,曾任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等职,卒赠魏国公,谥文敏。他对诗文音律无所不通,书画造诣极为精深,乃元代的画坛领袖。其绘画取材广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擅长。他倡导复古,强调“书画同源”,主张师法自然。书法钟繇、二王、李邕、宋高宗赵构以及历代诸家,篆、隶、真、草各臻神妙。其绘画、书风和书学主张对当代及后世影响巨大而深远。
文章标签: 胡廷晖 山水画 书画 赵孟頫 人物 绘画 作品

猜你喜欢

春山泛舟图
元胡廷晖蓬莱仙会图 轴
墨竹图
五家合绘卷
伯牙鼓琴图
雪窗 兰图
渔父图
山居图
高高亭图
山水图
松石图
高士观眺图
柳汀聚禽图
九歌书画
起居平安图
姨母育佛图
武夷放棹图
张果见明皇图
1.24498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