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地粉彩梅鹊纹奓斗,清同治,高8.2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5.9厘米。奓斗敞口,圆腹,圈足。造型小巧秀丽。内施白釉,外通体施黄釉。在黄釉上以粉彩绘出朵朵盛开的梅花,成双成对的喜鹊飞舞其间,有“喜上梅(眉)梢”之意,上下以描金弦纹做边饰。底白釉红彩书“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釉上彩品种之一。与五彩相对而言,故亦称软彩。创烧于康熙晚期,成熟于雍正、乾隆两代。粉彩在彩绘中以渲染表现明暗,使每一种颜色都有不同层次的变化。《饮流斋说瓷》中说“软彩又名粉彩,谓彩色稍淡,有粉匀之也,硬彩华贵而深凝,粉彩艳丽而清逸。”粉彩的施绘工艺是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彩料有用芸香油调合。乾隆时的清宫档案对粉彩则称之为“洋彩”。

奓斗,卫生用器,最早可能追到汉代。元代文献“吐盂”与“吐壶”同见,奓斗或指吐盂。

低温黄釉瓷器创烧于明洪武时的景德镇官窑,以后各朝多有烧造。以“黄”与“皇”谐音,故以黄色象征皇家的尊贵,黄色瓷器亦只限于御用。黄釉瓷器均采用两次烧成,即先高温烧成涩胎或素白瓷,然后施黄釉,再入窑经850-900℃烘烧而成。由于黄釉瓷器常以浇釉法施釉,故有“浇黄”之称。对于颜色娇嫩如鸡油者,人们又称之为“娇黄”或“鸡油黄”。统观历史上的黄釉瓷器,以明弘治朝之产品最受称道,被视为黄釉瓷器的典范。其釉面光洁,釉色浅淡娇嫩。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诸多弘治黄釉瓷器来看,其呈色几无差异,表明当时黄釉瓷器烧造技术之娴熟。

瓷器装饰手法之一。其工艺是以毛笔蘸调和好的金粉,在烧好的瓷器上描绘图案花纹,然后入炉经低温烘烧而成。描金创烧于北宋定窑,南宋人周密《志雅堂杂钞》记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绘,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用大蒜汁调和金粉是利用其天然的粘性。明清的景德镇御窑厂亦常用描金装饰颜色釉瓷器,如著名的宣德鲜红釉描金器、弘治黄釉描金器、乾隆窑变釉描金器等。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文章标签: 瓷器 描金 颜色

猜你喜欢

绿地粉彩荷花纹花盆
黄地描金红蝠纹盅
青花花鸟纹盖罐
黄釉暗云龙莲瓣盘
德化窑白釉葫芦式壶
斗彩爱莲图纹盘
绿地粉彩藤萝花鸟纹圆盒
五彩朵兰怪石纹筒式瓶
广窑狮耳炉
青花云龙纹炉
仿定窑白釉三牺尊
青花五彩雉鸡牡丹纹尊
粉彩壁瓶2
宜兴窑紫砂椭圆花盆
仿定窑白釉划花牡丹双鱼纹碗
广窑荷叶式洗
青花八卦纹盘
洒蓝釉金彩观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