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白釉葵口碗,北宋,高6厘米,口径16.3厘米,足径5.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碗口呈五瓣葵花式,口沿外有宽约1厘米左右的涩边,深弧腹,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闪黄,外壁有垂釉痕。北宋定窑装烧方法与以前相比有所变化,此碗采用支圈挂烧法,或称支圈正烧法。即把碗、盘口沿架于支圈上,若干个按一定间隔放在一起置于匣钵中烧造,其产品特征是口沿外撇,胎体普遍较薄,内壁施满釉,外壁在口沿处因与支圈接触形成一周约1厘米宽的无釉涩胎痕。宋代北方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地的青瓷窑场使用的青釉是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其特点是在高温下粘度小,易于流动,形成垂流的现象,谓之垂釉。窑具的一种。多用于覆烧。支圈覆烧是定窑工匠的发明,即将碗、盘类器物口部朝下,倒扣装烧,器物间用支圈间隔,层层相叠。
覆烧法可充分利用窑炉空间,降低烧造成本,不但为北方窑场广泛接受,还南传到江西和浙江,以后又对东南沿海一带瓷窑的装烧法产生影响。
窑具的一种。烧窑时用以盛放单件或多件器物。以耐火粘土制成,一般为筒形或漏斗形,也有“M”形、碗形、椭圆形等。
匣钵的使用可避免器物与窑内烟火、灰尘及窑顶落渣等直接接触,从而起到防止瓷器在烧成过程中被污染的作用。另外,使用匣钵可使瓷器受热均匀,成品率得到提高,因此被视作制瓷工艺的一大进步。
文章标签:
支圈
器物
瓷器
白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