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三足炉,唐,高11厘米,口径10.7厘米,足距15.8厘米。炉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炉通体绞胎,即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花纹。此炉造型端正,炉身与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绞胎的纹理将器身的纹饰搭配成不规则的团花图案,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三足炉是河南巩义窑常见的器形,其造型仿自唐代的金银器,品种以唐三彩较为多见,此外还见有白釉、黑釉、蓝釉等品种。此绞胎三足炉亦应是巩义窑制品。绞胎为唐代瓷器生产中出现的新工艺,流行于唐、宋时期。其做法是用白、褐两种颜色的泥绞出木理纹及团花、水波、行云等纹样,宋代还出现了羽毛状花纹。这种工艺开辟了瓷器装饰的新途径。唐代绞胎器物以河南巩义窑产品最具代表性,常见器物有瓶、罐、盘、枕等。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巩义窑窑址在河南省巩义市。该窑创烧于隋代,唐代有很大发展,以烧白瓷为主,也烧造三彩釉陶及黄绿釉、蓝釉陶器。唐开元时期这里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唐代低温彩色铅釉陶的通称。它以含铜、铁、钴、锰等多种金属元素的矿物做呈色剂,入铅做助熔剂,即可以直接施彩釉入窑经800℃左右低温一次烧成。也可以先烧素胎,再施彩釉入窑低温二次烧成。所谓“三彩”即多彩之意,包括黄、绿、白、褐、蓝、黑、紫等多种色彩,有的一色单用,有的多色混合使用,而黄、白、绿三色在三彩器中最为常见。制作时先在胎体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有意识地施以各种色釉,或者使用类似“蜡染”的所谓“漏花”技法,做成色彩缤纷的器物。唐三彩是在汉代铅釉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三彩器始创于唐高宗时而盛于开元朝,多用作随葬明器,在我国河南、陕西等地有大量出土。其器类繁多,包括日用器皿、建筑物、家具、动物、人物等,均有制作,其中各种动物俑及人物俑在世界美术史上享有盛誉。蓝釉属高温石灰碱釉,呈色剂为氧化钴,最早出现于元代,但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霁蓝、洒蓝、回青、天青、宝石蓝等各色釉。

文章标签: 蓝釉 器物 绞胎 河南 团花 低温 呈色剂 三彩器 时期 造型 烧造 巩义窑 工艺 瓷器

猜你喜欢

岳州窑青釉碗
白釉渣斗
唐彩绘贴金陶女俑
用奖章盖的罐子_Covered Jar with Medallions 21809
密县窑珍珠地鹦鹉纹枕
邢窑白釉皮囊式壶
越窑海棠式杯
越窑青釉四系瓶
球形罐_Globular Jar 21738
长沙窑青釉四足盖炉
白釉梅瓶
巩义窑三彩双系罐
花瓷双系注子
巩义窑绿釉小壶
马_Horse 64461
坐着的女人拿着镜子_Seated Woman Holding Mirror 35381
青釉玉璧形底碗
青釉凤首龙柄壶
0.7876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