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陶刻几何纹瓿,商,高20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15厘米。瓿(bù音不)唇口外卷,溜肩,鼓腹,腹下渐收,近足处外撇,圈足。通体雕刻纹饰,以精细的回纹作地衬托几何纹,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得格外庄重精美。白陶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至商代,由于烧成温度提高,原料的淘洗亦较精细,致使白陶质地更加洁白细腻。商代早期白陶器形以鬹(guī音归)、盉(hé音禾)、爵为主,纹饰有人字形纹、拍印的绳纹和附加堆纹等。商代中期,器物增加了豆、罐、钵等,其装饰除少数绳纹外,以素面磨光为多。商代后期是白陶烧制的鼎盛期,在黄河流域的商代晚期遗址与墓葬中均发现不少白陶,其中以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最具特点,器物有觯(zhì音制)、壶、尊、卣(yǒu音有)等酒器和鼎、豆、盘、簋(guǐ音轨)等食器。纹饰常见有云雷纹、漩涡纹、饕餮(tāotiè音涛帖)纹、蝉纹、曲折纹、夔(kuí音奎)纹等。特别是将细腻的雕刻作为白陶的主要装饰技法,显示了商代后期白陶的高度发展水平。以回纹作地衬托几何纹也是青铜器上装饰的常用方法,以此显示出纹饰的层次感,从而显得华丽繁缛,更有甚者,纹饰的层次可达到三层以上。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饰是一些点、线、圈、角的集合。几何纹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几何纹亦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纹饰形式,在春秋战国之际用作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也称绳纹。是由两条、四条或更多的线条扭结成绳索状的纹饰。

印身侧面无雕琢,平面施刻印款或无款。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起源于青海省,在山东省北部汇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公里。商王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遗址发现于20世纪初,1928年正式开始考古发掘,较著名的遗址墓葬有妇好墓、武官村大墓、侯家庄墓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近似“丁”字形的线条互相勾连组成。此种纹饰盛行于晚商至周初,战国时再度流行。

漩涡纹是以旋转的漩涡为基本主题的纹样,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彩陶中经常使用漩涡纹。它来源于黄河中上游的原始部落,人们在黄河两岸的渔猎生活中产生了对水的认识,湍急的黄河之水形成的漩涡给人们以创作灵感,从而绘制出了漩涡纹。亦称火纹。《周礼·考工记》有“火以圜”之记载。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因此其特征是圆形的,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4到8道旋转的弧线,表示光焰的流动。在青铜器上最早的涡纹见于二里头文化期的斝腹部。从二里头文化期直至战国都可在器物上见到涡纹装饰。传说中龙生九子,饕餮便是其中之一,特点是极其贪食。《说文解字》释其为:“饕,乃贪嗜财货饮食之意。贪食每较贪财为甚,以食盖财,故从食。餮,为大张其口以人财货纳饮食,故从飧声。”《吕览·先识》中说:“饕餮,恶兽名。古代钟鼎彝器,多琢其以为饰。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虽然饕餮纹大多铸于青铜器,但玉器、瓷器等上也有不少饕餮纹。有的作品只琢刻鼻以上的部分,无口与颏,寓意节食戒贪。

文章标签: 纹饰 青铜器 白陶 饕餮 回纹 漩涡 器物

猜你喜欢

白色商品罐,与被雕刻的设计的片段
酒容器(你)
酒容器(你)
粗灰色洁具锅,带有绳索标记的装饰片段
灰色洁具罐,片段
带盖的葡萄酒容器(胡)
灰陶破片三片
白色商品罐,与被雕刻的设计的片段
白色装饰的陶器
白色商品罐,与被雕刻的设计的片段
?文?
容器
酒容器(花环);刻
白色商品罐,与被雕刻的设计的片段
铜面具
罐Jar
白色商品罐,与被雕刻的设计的片段
0.5757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