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卧虎,明,长5.6厘米,宽2.2厘米,高1.1厘米。清宫旧藏。虎用白玉琢制,卧伏形。长尾前伸贴于体侧。用宽深的斜坡线条表示身、尾斑纹的虎形玉雕作品始见于湖北天门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历商、周而不衰,汉、元时期偶见于虎钮印章,其后至明、清均甚为稀少。考古出土的虎形玉雕均较薄小,多用作佩饰。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时代为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玉器主要出现在石家河文化晚期,主要出土于湖北天门县石家河乡的罗柏岭遗址、肖家屋脊遗址,钟祥市南郊的六合遗址,荆州市西北郊的枣林岗遗址,湖南澧县的孙家岗遗址等。玉器种类多样,主要有玉人头像、玉动物形象、玉笄、玉柄形饰等杂饰及玉礼仪用器等。
文章标签:
遗址
文化
玉器
玉雕
湖北
新石器时代
石家河
形饰
长尾
体侧
动物
形象
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