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壁飞泉图》是明末清初画家龚贤创作的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天津博物馆。

此图描绘大山峻岭,云雾缥缈。山腰松林密布,草木葱茏,又有白瀑流涧,可闻水声。溪涧之上架廊桥一座,虽陂陀斜立,却有房合数间。近处古木并立,树荫浓郁,其间山庄院落隐于树林之中,山径通幽处,但闻鸟语声。作者用积墨法层层渲染山石,笔墨厚重,又“留白”以示云烟白瀑,黑白对比强烈。 [1] 

画作内容

画面上方崇山叠嶂,山势险峻,山巅呈一座金字塔形的主峰,冲入云霄,烟云缭绕,先将山石勾勒,披麻皴层层迭加,后再以湿墨层层积染。使石三面分明。山顶多矾头,矾头周围浓墨苔点,在黝黑的背景上闪闪发光,山顶和山坳处,草木葱茏,蔚然深秀。山麓有二道瀑布飞腾直泻,冲击下面山岩,水珠四溅,经几道曲折,直注一泓水溪,点出了挂壁飞泉的主题。画幅下端为山石、坡岸,乱石有的竖立,有的横卧,相互堆砌在一起,形成崎岖不平丘陵。山石的隙缝长着群松杂树,竞相生发,在浓郁的树荫掩映下,有数间茅屋,座落在山坡平坦处,仅露出屋角。山坡苔点,黝黑尤如墨漆,景象若明若昧。

画幅右上方自题:“挂壁飞泉同夜夜,夜光来处四窗虚;山中满地白云湿,不是楼仟不可居?半亩龚贤题。” [2] 

创作背景

现无从查此图的资料。但从风格上断定,它具有“黑龚(笔丰墨健,黑白对比,光影明灭,有流动之感)”的特点,是龚贤后期的作品,从年表来看,约作于康熙年间,这时龚贤50多岁。龚贤经历了全部亲人的离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3] 

艺术鉴赏

技法

该图特点不强调笔线,而强调墨点和墨面,略为勾勒后,以渴墨,层层皴点,再以湿墨积染,反复多遍,这样不但淹没了勾勒的轮廓,而且也将各式各样的点子浸润在朦胧隐约之中,以致有人认为“墨太浓重,沉雄深厚中无清疏秀逸之趣”(《桐阴论画》)。其实不然,正因为他的浓密,并不缺乏“清疏秀逸”之趣,而且特赋予对象一种“黑人太阴雷雨垂”的另一种意境,反映了宇宙生命意识的另外一面,恰是相辅相承,也是他的构图意识及技法的完美与成熟的统一。 [2] 

构图

该图遵循郭熙的“三远”法中的高远法则,有仰视的感觉,是中国画传统意义上的“动点透视”。此图留天不留地。不同于“四王”的留天留地。画面分为四大段,中间以云雾隔开,层与层之间用树木连接,避免脱节,有连贯性。大石头与小石头相间,主宾明显。此图可算是巨幅。以气势取胜,且气势有流动感。不僵硬。但与气势较强的宋画相比略显弱,和以“柔弱”相称的“四王”相比要强“四王”的构图略显散、碎。所以气势减弱。 [3] 

重要展览

2016年12月30日,云南省博物馆“江南双盛——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绘画作品联展”开幕,展品包括《挂壁飞泉图》。 [4] 

2019年9月28日至12月1日,“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在首都博物馆举办,《挂壁飞泉图》在其中展出。 [5] 

作者简介

龚贤(1618—1689),清代画家。一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柴丈人,江苏昆山人,寓江苏金陵(今南京),筑半亩园于清凉,小尝自绘肖像,作扫叶僧,性孤癖,诗文不苟作,惟恐落人蹊径。工画山水,取法董源、吴镇,重视写生,用墨层层染渍,浓郁苍润,创有一格。秦祖永评其画渭:“墨太浓重,沉雄深厚中无清疏秀逸之趣。”实则其用墨,有色沉光清之功,未可一概而论:与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为“金陵八家”:传世作品有《茂竹青泉图》轴,《千岩万壑图》卷、《中峰苍翠图》轴,著有《香草堂集》《画诀》《龚半千授徒画稿》等。 [2]


文章标签: 挂壁 山石

猜你喜欢

高岗茅屋图
千岩万壑图卷
山水八景
山水册一
山水图
山水图卷
十二景山水册大都会
十二月令山水册页
水墨山水
王羲之像
墨卷传衣图
仿宋元人缩本画跋册14开86
五相观音图
山水轴
云山幽趣图
花卉山水
山水诗册
莲溪鱼隐图
0.69750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