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历史背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江西、福建等地开展了广泛的革命活动。会昌县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31年5月,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攻克会昌县城,随后成立了会昌县革命委员会。洛口区黄沙乡革命委员会圆形木印便是这一时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实物见证。

文物简介

会昌县洛口区黄沙乡革命委员会圆形木印,为木质雕刻而成,直径约12厘米,厚度约2厘米。印章表面呈圆形,中央刻有“洛口区黄沙乡革命委员会”字样,外圈环绕一圈装饰性花纹,整体设计简洁而庄重。该木印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当时革命政权组织形式和基层管理的特点。

材质与工艺

材料选择

该木印选用的是当地常见的硬质木材,如樟木或梓木。这些木材质地坚硬、不易开裂,非常适合用于制作印章。同时,它们也便于雕刻,能够清晰地表现出文字和图案细节。

雕刻工艺

印章上的文字采用阴刻手法雕刻而成,字体为楷书,笔画清晰流畅,显示出高超的雕刻技艺。外圈的装饰性花纹则采用了浅浮雕技法,增加了印章的艺术美感。整个雕刻过程体现了当时工匠对传统工艺的熟练掌握以及对革命精神的深刻理解。

历史意义

政治意义

洛口区黄沙乡革命委员会圆形木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建立地方政权的历史进程。它不仅是当时革命政权合法性的象征,也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体现。通过设立这样的革命委员会,红军有效地团结了群众,推动了土地改革和其他革命措施的实施。

社会意义

该木印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革命委员会的成立打破了旧有的封建宗族体系,建立了以工农为主体的新社会秩序。这种变化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政治地位,也为后来的土地改革奠定了基础。

学术研究价值

历史研究

洛口区黄沙乡革命委员会圆形木印为研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央苏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通过对印章的研究,学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革命政权的组织架构、运作方式及其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

文化研究

从文化角度来看,该木印展现了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与革命文化的融合。其设计风格既保留了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了革命理念,成为研究革命文化与地方文化互动关系的重要样本。

保存现状与展望

当前保护状况

目前,洛口区黄沙乡革命委员会圆形木印被妥善保存于相关博物馆中,并采取了必要的保护措施,如恒温恒湿环境控制、定期检查等,以确保其长期保存。

未来展望

为了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建议进一步加强对该木印的研究和宣传工作,通过展览、出版物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同时,应继续完善保护技术,确保这一珍贵文物得以世代传承。

猜你喜欢

「有耻堂」兽钮红寿山石印
马士达2
尊古斋旧藏石印、锌版印、牙印、木印共八七七方
「锺祐庆」牙印
篆刻「李超人」白文石印
士达之印
老马给力
潘和自用印章一百四十八方
白玉黑沁刻螭虎钮方印
吾趋先进
马士达印
士达之玺
鬼神恨我
「用梅」款「癯庵」石印
刻印
青田石“岁寒堂书画印”
道之真以怡身
近代 胡钁 “硬黄一卷写兰亭”石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