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江西、福建等地开展了广泛的革命活动。福建省上杭县才溪区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之一。才溪区革命互济会成立于这一时期,旨在团结群众、支援前线、救助贫苦百姓,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该组织所使用的木长方形印章是其重要象征,也是研究这一时期革命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该印章由优质木材雕刻而成,呈长方形,整体设计简洁而庄重。木质材料的选择体现了当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对实用性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革命时期的朴素作风。印章表面经过精细打磨,边缘光滑,手感舒适。文字部分采用阴刻工艺,字体为楷书,笔画清晰且具有浓厚的书法艺术气息。这种工艺不仅保证了印章的清晰度,还赋予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印章正面上方刻有“才溪区革命互济会”几个大字,下方则刻有“中华民国××年×月”字样,表明了该组织成立的时间背景。其中,“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概念,而革命互济会在此背景下成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破裂后独立领导革命的决心。印章文字布局合理,字体端正,展现了革命时期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此外,印章背面还刻有一些简单的装饰图案,如五角星或镰刀锤头,这些符号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合,是当时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
作为革命互济会的重要标志,该印章主要用于文件签署、会议记录以及物资分配等方面。在当时的革命环境中,各类组织都需要通过印章来确认身份和合法性,印章的存在确保了工作的有序进行。例如,在物资分配过程中,印章可以用来证明某项物资确实属于革命互济会,并用于分发给需要帮助的群众。此外,印章还具有一定的宣传功能,能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革命事业。
上杭县才溪区革命互济会木长方形印章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实物证据。通过对印章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才溪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组织架构、工作方式以及社会动员能力。同时,印章上的文字和图案也为研究当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此外,该印章还反映了革命时期物质条件的艰苦,以及革命者在困难条件下依然保持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精神风貌。
目前,该印章被妥善收藏于相关博物馆中,处于良好的保存状态。为了进一步保护这一珍贵文物,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建立了严格的保管制度,确保印章不受到物理损伤;其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印章进行了数字化扫描,以便长期保存其图像资料;最后,定期开展学术研究和展览活动,提高公众对该文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这些努力不仅有助于保护文物本身,也促进了革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