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三十五年(即公元1946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全球局势处于战后重建阶段。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逐渐提升,而国民党的影响力也延伸至海外华人聚居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民党在南洋地区如英属柔佛邦设立了直属支部,旨在凝聚海外华人力量,推动国民党组织发展及抗日救亡事业的延续。
这份由驻南洋英属柔佛邦直属支部出具的国民党海外党员月捐捐款收据,不仅记录了特定时期的历史细节,更体现了当时海外华人对中国政治事务的关注和支持。
该收据详细记载了捐款人的信息、捐款金额以及相关日期。具体而言,收据上标明“吕基池”为捐款人,这表明吕基池是该支部的一名正式党员,并履行了按月缴纳党费的义务。捐款金额通常象征性地反映了党员对组织的支持程度,同时也可能与当时的生活水平和经济状况有关。
此外,收据还标注了具体的月份和年份,这为研究者提供了明确的时间线索。结合历史背景来看,这一时期的捐款行为不仅是对国民党工作的支持,更是海外华人参与祖国建设的一种体现。
从形式上看,这张收据采用了较为简洁的设计风格。其正面印有国民党党徽图案或文字标识,背面则附带必要的说明条款。这种设计既体现了正式性和权威性,又便于保存和传递信息。
收据上的字体清晰工整,排版合理,便于阅读和理解。同时,它使用了耐用的纸张材质,以确保长期保存。这些细节反映出当时的印刷技术和管理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准。
从社会角度来看,这张收据揭示了国民党在海外华人社区中的组织网络及其运作方式。通过设立直属支部,国民党成功地将分散的海外华人凝聚起来,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吕基池等海外党员的捐款行为,则进一步彰显了他们对祖国复兴事业的热忱和支持。
同时,这也反映了海外华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尽管身处异乡,但他们始终心系故土,希望通过实际行动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这种精神值得后人铭记和传承。
由于这张收据出自特定的历史时期,并且涉及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因此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它是了解国民党海外活动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它也是一种见证时代变迁的独特纪念品。
此外,随着近年来对近现代史研究的深入,这类文物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过去,还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