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刻本《四书正蒙辨句兼附字辨疑字辨增旁训》概述

书籍背景与作者简介

《四书正蒙辨句兼附字辨疑字辨增旁训》是清代学者张伯行编纂的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注释著作。张伯行(1652年-1725年),字孝先,号敬庵,江苏昆山人,是清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弘扬儒家思想,尤其注重对《四书》的注解和阐释。本书正是他在研读《四书》过程中,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后学提供的一种系统性解读。

该书不仅对《四书》原文进行逐句解释,还附带了大量关于字词的辨析和补充说明。这种形式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也反映了清代学者在整理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努力。

内容结构与体例

全书框架

《四书正蒙辨句兼附字辨疑字辨增旁训》按照《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顺序进行编排,每一部分都包括正文的逐句注释以及相关的字词辨析。书中采用了“辨句”与“旁训”相结合的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的同时,也能掌握相关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辨句”与“旁训”的特点

“辨句”部分主要针对《四书》原文中的句子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解释语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式帮助读者准确把握句意。而“旁训”则侧重于对关键词汇的音义考证,辅以古今比较,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此外,书中还设置了“字辨疑”和“字辨增”两个模块,专门处理一些存在争议或需要补充说明的字词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文本的内容深度。

学术价值与影响

学术贡献

从学术角度来看,《四书正蒙辨句兼附字辨疑字辨增旁训》是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实用性的经典注释作品。它不仅继承了宋代以来程朱理学的传统,还将清代朴学的考据方法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例如,在字词辨析方面,作者广泛引用古籍资料,并结合自身研究心得,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这些成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文化传承的意义

作为清代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该书对于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不仅为当时的士人提供了学习《四书》的有效工具,也为后来的研究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清代科举制度下,此类书籍成为考生备考的重要参考资料,极大地促进了儒学教育的发展。

版本流传与现存状况

版本情况

由于年代久远,《四书正蒙辨句兼附字辨疑字辨增旁训》的早期版本已经较为罕见,但幸运的是,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仍有多个重刊本存世。这些版本虽然在排版形式上有所差异,但在内容上基本保持一致,能够较为完整地反映原作风貌。

现存状况

目前,国内多家图书馆收藏有此书的不同版本,其中以国家图书馆所藏最为珍贵。此外,随着现代出版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也有出版社推出了影印本和点校本,方便更多读者接触这部经典之作。

猜你喜欢

康熙三十四年刊本名山图残本一册
乾隆二十七年刊本图画精意识一册
石朱斋的页面
石朱斋的页面
石朱斋的页面
来自石柱寨舒华普的页面
石朱斋的页面
石朱斋的页面
嘉庆四年刊本好古堂家藏书画记一册
清太宗文皇帝谥册
《广东邓族各朝代分布各县图》
石朱斋的页面
蝇头小楷翰苑文章四册
康熙三十二年刊本江?销夏录六册
康熙刊本佩文斋耕织图一册二十六页(缺本)
绣线杨应琚书《盛京赋》冊
光绪十三年铜版刊本镜影箫声初集一册
石朱斋的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