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康乾盛世年间出现了一支“异军突起”的书画群体———“扬州八怪”。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艺术上反传统、反正宗、反空虚,画风冲破了当时院派、馆阁派的束缚而独具风貌;多才多艺,在书画和文学方面有较高造诣,在思想、人品、胸襟、性情等方面有深厚的修养;锐意革新,主张“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郑燮语)。他们深入细致地观察、体会生活,重视技法又不为传统所限,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诗、书、画三方面综合来看,“扬州八怪”中的郑燮成就较高。《清史列传·郑燮传》中对他有“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的评价。学者马宗霍评价郑燮道:“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

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郑燮《兰竹图卷》为纸本墨笔,纵31.7厘米、横461.1厘米,共分为四段。此作集诗、书、画于一幅,凝“气”“意”“趣”于一体,具有典型的文人画特征。




  在图一中,画家只截取竹子的中间部分,但两枝主干均呈弯曲变形之怪姿,给人以天地狭窄、难以容身之感。画面左侧,画家以六分半书题写五言诗:“一团劲悍气,一团倔强意。若遇潘桐冈,定然成竹器。”从中可以看出画家已将人生感悟倾注于画中。他借弯曲之竹倾诉生活磨砺和环境不顺给自己带来的怨气,使画面具有震撼之力和思悟之情。他又在两竹间画出一枝笔直斜出的小干,以调节画面节奏、理顺疏密关系、增加画面美感。这枝细竹看似无法而实在法度之内,使作品既别具一格又彰显文人画之内涵。

 图二中的兰花布局巧妙、独具匠心。画家在画面左下角用浓重的笔墨绘出多组兰花,与右上角的两组淡墨兰花相呼应,使画面整体开合得当。兰花聚散离合间也呈现出错落之势,焕发出勃勃生机。画家在不大的尺幅中巧妙地营造出咫尺天涯之势。他将兰花花朵绘写得犹如墨蝶飞舞,使人如闻其香,陶醉其中。画面左下角有画家题写的七言诗:“东风昨夜发灵芽,一片青葱一片花。盎植盆栽殊可笑,青山是我外婆家。”他通过描绘生于高山深谷之中的兰花赞颂自然,将自己的艺术灵感与自然景致相融合,表现出一种归隐的心志。

 图三


  在图三中,画家取山坡一角的景致,绘写出灵芝与兰花,别有一番意趣。在以淡墨扫出的山坡上,灵芝、兰花各得其姿,浓淡有致,呈自然分布状态。题诗位于画幅上端,由右至左排开,使画面三面密实,只留右侧为空灵之地,布局巧妙严谨。“山多兰草却无芝,何处寻来问画师。总要向君心上觅,自家培养自家知”的诗句,写出了芝兰的高雅和画家的创作理念及人生体悟,使观者在陶醉画中美韵的同时,也领悟到了画外之意。




  可以说,《兰竹图卷》是郑燮绘画风格的一个缩影。从他一生创作的画作来看,所涉题材并不太多,多为兰、竹、菊、石等,尤以竹、兰为主。郑燮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通过以少胜多、以书入画等表现形式,将画兰、竹的笔墨技法和艺术境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他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刚正不阿,不肯逢迎、巴结上司,能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他曾因灾年开仓赈济民众而得罪上司,遭到罢免,之后便回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他不仅在诗、书、画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在艺术理论方面也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郑燮继承了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以写意花鸟为主要形式,以兰、竹、石为主要内容,把诗文题款作为绘画布局的组成部分,以诗配画,画上题诗,诗从画中取意,画又为诗作解,将诗、书、画、气、意、趣熔于一炉,实现了诗格、书风、画品的结合,成为“扬州八怪”中具有独特风貌的代表性人物。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由他23岁写的《小楷欧阳修《秋声赋》和30岁写的《小楷范质诗》推知,板桥早年学书从欧阳询人手。其字体工整秀劲,但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媚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郑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40岁中进士以后就很少再写了。郑板桥书法最被称道的是“六分半书”,即以“汉八分”(隶书的一种)杂人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




  “六分半”书,是郑板桥对自己独创性书法的一种谐谑称谓。隶书中有一种笔画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其意大体是隶书,但掺杂了楷,行、篆、草等别的书体。《行书曹操诗》轴(如同,现藏扬州博物馆)可视为“六分半”体的代表作。此件写曹操《观沧海》诗,幅面很大,平均每宇有10平方厘米以上,字体隶意颇浓,兼有篆和楷;形体扁长相间,宅势以方正为主而略有摆宕。拙朴扩悍,恰与曹诗雄伟阔大的风格相似。郑板桥曾在《赠潘桐冈》诗中称道自己的书法:“吾曹笔阵凌云烟,扫空氛翳铺青天。一行两行书数字,南箕北斗排星躔。”




  郑板桥书法作品的章法也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如“乱石铺街”,纵放中含着规矩。看似随笔挥洒,整体观之却产生跳跃灵动的节奏感。如作于乾隆二十七年的《行书论书》横幅,时已七十高龄,乃晚年佳作。大意是说苏东坡喜用宣城诸葛氏齐锋笔,写起来十分如意,后来改用别的笔,就手心不相应。板桥自己喜用泰州邓氏羊毫笔,写起来婉转飞动,无不如意。于是把泰州邓氏羊毫比作宣城诸葛齐锋,最后说:“予何敢妄拟东坡?而用笔作书皆爱肥不爱瘦,亦坡之意也。”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按、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态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着骨力和神采:清人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从这件作晶的章法、结体和笔画,不准看出他“波磔奇古形翩翩”的兰竹娄神。




  据说,郑板桥早年学书相当刻苦,写众家字体均能神似,但终觉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划来划去,揣摩字的笔画和结构。妻子不耐烦了,说:“你有你的体,我有我的体,你老在人家的体上划什么?”这无意间说出的一语双关的话,使板桥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别人的体格上“规规效法”,只有在个人感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才能独领风骚。于是,他取黄庭坚之长笔划入八分,夸张其摆宕,“摇波驻节”,单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画。又以画兰竹之笔入书,求书法的画意。清人蒋士铨说他“写字如作兰,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动地道出了“板桥体”的特质。


猜你喜欢

郑板桥 七言绝句纸本
郑板桥 书法纸本
郑板桥 行书 纸本
郑板桥五言诗
郑燮墨兰图扇页
郑燮仿文同竹石图轴
郑燮墨笔竹石图轴2
郑燮竹兰石图轴
郑燮墨笔竹石图轴
山水人物手卷(桃花源图)
指画怒容钟馗图
花卉山水-12
柳禽图
山水圖纸本
鹦鹉戏蝶图
三希堂记意图
句古双栖图
富贵双全图
0.4217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