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封基本信息

背景与来源

该信封属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年)的重要历史文物。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关键阶段。信封由于都县梓山区苏维埃政府□□部发出,收件人为梓山乡,展现了当时苏区基层政权运作的细节。

物理特征

信封整体呈长方形,尺寸约为15cm×10cm。纸质为粗糙的手工纸,颜色偏黄,质地较薄但坚韧。边缘部分略有磨损,显示出其年代久远。信封背面留有红色蜡封痕迹,表明此信曾被正式密封处理。正面中央位置用毛笔书写了收件地址“梓山乡”,字体工整且带有明显的革命标语风格。

书写内容

信封正面右上角标注了发件单位“梓山区苏维埃政府□□部”,其中“□□”可能是由于时间久远导致的文字模糊或损毁。左下角则标有邮路编号“NO.0123”,这是当时苏区邮政系统中常见的编号方式,用于标识邮件的流转路径。

历史意义

政治层面

这封信封是研究苏区政治结构的重要实物资料。作为苏维埃政府下属机构的通信工具,它反映了当时中央苏区在组织架构上的严密性。梓山区苏维埃政府通过这样的信封向基层传达政策指令,体现了苏区政权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同时,信封上的红色元素也象征着革命热情与斗争精神。

经济层面

在经济方面,这封信封揭示了苏区邮政系统的运行模式。尽管处于战争环境,苏区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邮政网络,为信息传递提供了保障。这种高效的通讯手段不仅促进了内部协调,也为红军的战略部署提供了支持。

文化层面

从文化角度来看,信封上的文字风格和设计体现了浓厚的时代特色。毛笔书法展现了苏区干部的文化素养,同时也传递了朴素而坚定的思想理念。此外,信封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对于后人了解那个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年代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保存现状与研究价值

保存状况

目前,这封信封保存状态良好,但局部存在褪色现象。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件珍贵文物,相关部门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恒温恒湿存储、定期检查修复等。这些努力确保了信封能够长期留存下来,供学者研究使用。

研究价值

从学术角度看,这封信封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见证者,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宝贵资源。它可以为党史专家提供关于苏区行政管理的第一手材料;对考古学家而言,则可以借此探讨革命时期的物质文化;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它更是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人们得以窥见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猜你喜欢

德国制铜镀金日记本
铜镀金架香水瓶1
叶胡
霍尔灯的设计
霸王鞭
扬琴(扬琴)
红铅笔
胡虎
Quanzi
刀鞘
用墨水密封,以防万一
二仙
Su呐(唢))身体
讷绍先《空城计》唱片
罗(锣或锣)
铜镀金反射望远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