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十二年浏阳县学之不求甚解斋刻本《金石摘》

一、背景与历史

《金石摘》是一部清代重要的金石学著作,其刊刻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由浏阳县学主持刊印。此书的编纂者为当地学者,旨在汇集历代金石文献中的精华部分,便于学者研读和学习。作为一部地方学府主持刊印的书籍,《金石摘》不仅体现了当时学术研究的水平,也反映了地方文化教育的繁荣景象。

二、内容概述

《金石摘》主要收录了自先秦至明清时期的碑刻、铭文、题记等金石资料,并对其中的关键内容进行了分类整理。全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聚焦于碑刻文字的释义与考据,下卷则侧重于铭文与题记的汇编。书中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外,书中还附有部分拓片图录,为读者提供了直观的参考依据。

三、版本特点

《金石摘》刻本出自“不求甚解斋”,这一斋号体现了编者谦逊务实的学术态度。从版式上看,该刻本采用传统的竖排方式,字体工整清晰,纸张选用优质宣纸,保存至今仍较为完好。值得注意的是,书中保留了许多手书校勘记,这些细节充分展示了编者的严谨治学精神。此外,由于是地方学府刊印,该版本在内容选择上更加贴近地方文化和实际需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四、学术价值

从学术角度来看,《金石摘》不仅是清代金石学的重要成果之一,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首先,书中对大量金石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后来的金石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文献,《金石摘》在文字校勘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纠正了一些早期文献中的讹误;最后,该书在编纂过程中注重注释与考据,展现了清代学者扎实的学术功底。

五、社会影响

《金石摘》的刊印不仅推动了金石学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作为一部地方学府刊印的书籍,它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学者前来查阅和研究,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同时,该书的刊印也体现了清代地方教育机构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传播的需求。

六、现存状况与保护

目前,《金石摘》的清同治十二年刻本存世稀少,被多家图书馆列为珍贵馆藏。由于年代久远,部分版本出现了虫蛀、霉变等问题,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一些图书馆已开始对《金石摘》进行扫描和数字化处理,以便更广泛地传播和利用。

七、结语

《金石摘》作为清代金石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其清同治十二年浏阳县学刻本以其独特的版本价值和学术意义,成为研究清代学术史和金石学发展的重要文献。无论是从内容编纂还是版本保存的角度来看,这部书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珍视。

猜你喜欢

嘉庆二十三年刊本芥子园画传四集三册(缺本)
咸丰六年刊本于越先贤像传赞四册
石朱斋的页面
石朱斋的页面
站在佛
石朱斋的页面
一位女士和她的女仆
石朱斋的页面
日本天明九年(1789年)刊本费汉源山水画式三册
清刊本五百四峰堂诗钞八册
嘉庆十一年刊本历代名画记一册(金城旧藏)
乾隆二十八年刊本南阜山人诗集二册
光绪二年刊本费晓廔东轩吟社画象刊本一册
光绪十三年铜版刊本镜影箫声初集一册
石朱斋的页面
石朱斋的页面
石朱斋的页面
石朱斋的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