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的明信片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不仅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与社会信息,还反映了当时国际间的交流方式。这张由苏蔓从日本长崎寄出的“浅间丸”明信片,因其独特的背景和细节而备受关注。作为20世纪中叶重要的通信工具,明信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记录了时代风貌。
这张明信片采用传统的横式设计,尺寸为标准明信片大小(约148毫米×100毫米)。正面印有一艘名为“浅间丸”的轮船图案,该船隶属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是当时远东地区的重要航运工具之一。“浅间丸”的形象被描绘得极为细致,从船体结构到甲板上的设施都清晰可见,展现了日本造船业的技术水平以及航运业的繁荣景象。背面则留有书写地址和祝福语的空间,并标有邮票粘贴区,整体布局简洁实用。
值得注意的是,明信片的印刷工艺较为精致,色彩鲜艳且耐久性强,这表明其生产过程符合当时较高的工业标准。此外,背面的文字部分并未完全填满,留下了一定空白区域,可能是为了适应不同寄送者的需求。
根据现有资料推测,这张明信片的寄送者为苏蔓,一位活跃于20世纪初期的旅日华人学者或商人。他在日本长崎停留期间,通过邮寄此明信片与国内亲友保持联系。尽管具体的收件人身份尚不明确,但结合明信片的内容及寄出地点可以推断,收件人可能是一位长期居住在中国大陆的朋友或家人。
值得注意的是,长崎作为日本九州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自古以来便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因此,这张明信片不仅体现了个人之间的感情纽带,同时也象征着两国间深厚的历史渊源。
明信片背面的文字部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收件人的地址信息;二是简短的祝福语。地址信息包括收件人的姓名、家庭住址及邮政编码,显示了当时邮政系统已具备相当成熟的运作模式。而祝福语则用中文书写,表达了寄送者对收件人的思念之情,例如常见的问候语“近来安否?”、“望君珍重”等。
此外,明信片上还附有寄送日期——1935年某月某日,这一信息对于研究该时期的邮政服务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比同一时期其他类似文物,我们可以发现此类明信片通常会附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性文字或图案,进一步增强了其收藏价值。
这张明信片不仅仅是一份普通的通信工具,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的缩影。首先,在物质匮乏的大环境下,能够使用如此精美设计的明信片进行跨海通信,充分展示了日本作为现代化国家的实力。其次,通过分析明信片上的内容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对海外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家乡亲人的牵挂,这种情感贯穿始终。
另外,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张明信片见证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友好交往的一幕。虽然1930年代正值抗日战争前夕,但民间层面的友好互动依然存在。这种跨越国界的友谊为后来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1935年由苏蔓从日本长崎寄出的“浅间丸”明信片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存,它不仅记录了特定时期的邮政技术发展状况,还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之间深厚的友谊。通过对这张明信片的研究,我们不仅能窥见过去的生活场景,还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推动未来的人文交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