阚维雍的中央储蓄会储款收据(单号39221)是民国时期中国金融领域的重要见证。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为应对战时经济压力,推动了各类金融工具的发展,中央储蓄会便是其中之一。中央储蓄会作为当时的一种金融组织形式,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吸收民间存款来支持国家建设与战争开支。这一时期的储款收据不仅是个人金融活动的记录,更是研究民国金融政策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关键资料。
从物理角度来看,阚维雍的中央储蓄会储款收据(单号39221)是一张典型的纸质凭证。其尺寸约为15厘米×10厘米,采用当时常见的印刷纸制作。收据正面印有中央储蓄会的名称、标志以及“储款收据”字样。收据编号(39221)位于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清晰标注。此外,收据上还包含储户姓名、储款金额、存期、利率等信息,这些细节通过手写或印刷的方式呈现。背面则通常留有空白区域,用于记录后续的利息结算或其他相关事项。
收据的设计简洁实用,符合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成本控制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收据上使用的墨水和纸张在长期保存后仍能保持较好的完整性,这反映了当时的印刷技术和材料质量。
阚维雍的中央储蓄会储款收据(单号39221)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首先,它代表了储户对中央储蓄会的信任和支持。储户通过购买储款收据,将资金存入中央储蓄会,从而获得一定的利息收益。这种行为不仅帮助个人实现了财富增值,也为国家筹集了大量资金,用于支持抗战和其他公共事业。
其次,收据上的储款金额和利率信息反映了当时金融市场的情况。例如,该收据标明的利率为年化6%,这在当时的通货膨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此外,收据的存期通常为一年或两年,这也表明储户愿意承担一定的流动性风险以换取更高的回报。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阚维雍的中央储蓄会储款收据(单号39221)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记忆。它不仅是个人金融活动的证明,也是当时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缩影。收据上的储户姓名阚维雍可能是一个普通市民,也可能是一位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家。无论如何,他的选择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储蓄和投资的认知和态度。
此外,收据的存在也体现了中央储蓄会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作为一种官方认可的金融机构,中央储蓄会通过发行储款收据,向公众传递了一种稳定和可靠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增强了民众的信心,也为国家经济的持续运转提供了保障。
阚维雍的中央储蓄会储款收据(单号39221)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是研究民国时期金融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通过对收据的研究,学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央储蓄会的运营模式、资金流向及其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其次,收据中的数据为经济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定量分析材料。例如,通过对大量类似收据的统计分析,可以揭示当时储蓄率的变化趋势、利率水平的波动以及不同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构建更加全面的历史图景。
最后,收据还可以作为文化史研究的切入点。通过分析收据的设计风格、印刷技术以及使用习惯,可以探讨当时的社会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进而丰富我们对民国文化的理解。
阚维雍的中央储蓄会储款收据(单号39221)虽然只是一张普通的金融凭证,但其背后蕴含的历史、经济和社会价值不容忽视。这张收据不仅记录了一个普通人的金融活动,更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物理特征、经济价值还是社会文化意义来看,它都是一件值得深入研究的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