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雷溪,铜山县人。王学渊是徐州近代颇具影响的文化名人,他学问深厚、工诗词、善书法、支持共和革命、致力地方文化教育及慈善事业,曾经编修《铜山县志》。

人物生平

王学渊,字惺三,号雷溪,铜山县人。清咸丰11年(1861年)出生,民国17年(1928年)7月去世,终年68岁。

王学渊自幼聪颖,六岁之前,便从父亲王立廷那里学会唐诗数十首,入私塾后,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光绪元年(1875年),15岁的王学渊进入铜山县学学习,那时他就在砚台上刻出“光阴不能虚度”几个大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光绪17年(1891年),又以品学兼优的优贡身份被推荐到国子监学习。光绪20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中许多丧权辱国的条款,令王学渊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有了新的认识。加之在这段时间内,王学渊家中相继有几位亲人病故,致使他对仕途之路感到心灰意冷,转而潜心研究学问、支持共和革命和致力地方文化教育及慈善事业。

学问造诣

1、书法研究。王学渊生平喜好书法,开始是临摹欧阳询的墨迹,后来对汉魏晋唐各代的书法大家无所不临,再后来则致力于王羲之的书法研究。

1918年,张伯英在北平隆福寺购得宋拓王羲之《十七贴》,并将影印本送给王学渊一册,从此王学渊便朝夕临摹,书技得以精进。目前,徐州市博物馆仍存有王学渊的墨迹多幅,还有一些收藏爱好者亦存有王学渊的字迹。作为地方文化名人,王学渊的书法深受各方面的好评。

江南名士邓熙之主讲云龙书院时,曾说“徐州善书者,曰王惺三,曰张少傅。”并称张伯英为“后起之秀”。这说明,王学渊、张伯英是老师心目中最得意的两个门生。

铜山县第一任民政长、光绪年间举人韩志正说:“张伯英少傅和王学渊惺三皆工书,时称二妙。”书法大家、清末举人张伯英曾在多处、多次高度评价王学渊的书法。在他编纂的《徐州续诗征》里曾说:“在我们家乡铜山,工小楷书法的只有万寿祺、李蟠和王学渊三个人。”

三年前,我曾到铜山县三堡镇榆庄村,走访张伯英彭城体书法的传人孙鸿啸老人,他说:“1949年春,我曾应王学渊之侄王蓉舫的邀请,前往王府观赏其所临右军兰亭序,惟妙惟肖,工力之厚,造诣之深,真可谓墨趣横生。”

2、诗词研究。王学渊酷爱诗词,或登山临水,或探幽访古,或报国之负,或思亲之情,无不书之笔端,跃然纸上。在他的书房里,常有一批文友与之为诗唱和。但是,他为诗为词只为一时情趣,从不留存,所以流传下来的诗词之作较少。目前,仅收集到20多首,还有一批联语。王学渊的诗词境界高远,意象美妙,可以令读者陶醉其中。

3、收藏研究。王学渊是徐州清末民初一位知名的收藏家。张伯英说:“王学渊爱好收藏先哲的遗墨,并知道他们的故事。在他的居室内、几案上、窗台前、箱匣里,到处都是古墨刻。”李辅中说:“王学渊平生有金石癖,每至一地,必尽力搜求。其主讲歌风书院几十年,凡沛之碑刻,糜不拓搨。”


文章标签: 王学渊

猜你喜欢

王学渊纸本行书条幅
王学渊纸本行楷中堂
王学渊纸本行书扇面
设色鸲鹆双栖图
月曼清游图册
无量寿佛图
指画怒容钟馗图
溪亭独眺图
晴沙集影图
百鹊图卷
芦雁图
白龙潭
芝昜东湖图卷
西亭春艳图
疏树归禽图
高枝好鸟图
柳禽图
秋林观泉图卷
0.6986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