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时臣岳阳楼图轴》是明代画家谢时臣创作的一幅纸本设色画。
画作内容
本幅自识:“岳阳楼。樗仙谢时臣写。”下钤“姑苏台下逸人”、“谢思忠氏”印2方。钤清乾隆、嘉庆内府诸藏印 [1] 。
作品赏析
谢时臣的《岳阳楼图》轴与元代绘画大师夏永的《岳阳楼图》页一样,
都以岳阳楼为创作母题,但与夏永极力求工地描绘建筑主题的繁复华丽的画风迥然不同,谢时臣笔下的岳阳楼只是一座简略概括的二层崇楼,画面的绝大部分是弥漫的云雾和浩荡的湖水。如果没有作者的题字,很难想象这省略了结构特征的建筑就是岳阳楼,而作者是否真的游历过洞庭湖上的岳阳楼也确实令人怀疑。但由于作者刻意追求和表现的是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的开阔意境和气势,因此整幅作品展现的便不仅是建筑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的壮丽秀美,而更有文人画家的气度胸襟,不由得引发观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古之情。由此可见明代建筑绘画在创作主旨、审美取向和表现手法上的发展变化。 [1]
作者简介
谢时臣(1487—1567年后),字思忠,号樗仙,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承袭了文、沈画派的文人传统,不仅善画,而且能诗词,工书法。强调画面中文学修养和意趣等画外功夫的表达,而在绘画技法上则能兼吴派的沈周和浙派的戴进、吴伟之长,出笔有魄力,“长卷巨幛,纵横自如”,作品既有恢弘的气势,又不失清新秀润,同时也注意克服剑拔弩张的刻露之病。谢氏还长于画水,江潮湖海,俱见其妙。实际上,谢时臣的绘画是对吴派、浙派两家山水的一种扬弃,他也因独具个性的画风而成为明代中叶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位重要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