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背景

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湖南道州人,清代著名书法家和诗人。他以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书法风格闻名于世。《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其一》是何绍基在游历西太一宫时所作,灵感来源于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同题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何绍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还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

诗歌原文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逐句分析

第一句:柳叶鸣蜩绿暗

这一句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柳叶”指垂柳的叶子,“鸣蜩”即蝉鸣。诗人通过“绿暗”形容柳叶繁茂,遮天蔽日,给人一种浓郁的绿意盎然之感。同时,蝉鸣声此起彼伏,为画面增添了动态之美。这一句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春天世界。

第二句:荷花落日红酣

“荷花”是夏季常见的植物,“落日”则暗示时间的流逝。这里用“红酣”来形容夕阳映照下的荷花,仿佛花朵被染上了醉人的红色。这一句不仅描绘了夏日傍晚的美景,还蕴含着一种时光易逝的感慨。诗人通过色彩的对比,使得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第三句:三十六陂春水

“三十六陂”是一个虚指,用来形容众多的池塘或湖泊。这里的“春水”不仅指春天的江河湖水,也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诗人通过这一句,将视线从具体的景物转向更广阔的自然环境,展现出一种宏大的空间感。

第四句:白头想见江南

“白头”常用来表示年老,而“江南”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心中的文化圣地。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江南风光的向往之情。结合全诗来看,诗人虽身处北方,但内心深处却始终牵挂着江南的山水田园。这种情感既是对故乡的思念,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艺术特色

何绍基的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情景交融:诗人善于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使景物不仅仅是客观的存在,而是承载着诗人的主观感受。
  • 语言凝练:整首诗仅用了二十四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魅力。
  • 意境深远: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诗人传达了对人生短暂、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历史价值

这首诗不仅是何绍基个人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清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了唐代以来山水田园诗的传统,同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世界。

猜你喜欢

何绍基-书法对联
何绍基兰花横披
何绍基山水横披
何绍基墨兰扇面立轴
何绍基羊梅图轴
王宸仿黄鹤老樵紫芝山房图轴
何绍基赠吴子俊纨扇
何绍基画像
咏落花七律十五章
查继佐行书诗卷
梁同书行书录语轴
郑燮行书诗轴3
钱沣楷书七言联
刘墉行书临米帖轴
蒋廷锡行书五言联
王文治行书题画诗轴
缂丝乾隆御临王羲之袁生帖卷
何焯行书诗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