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董元《溪岸图》赏析X1.

  (图一)五代 (传)董元 《溪岸图》轴 ;

  五代·董元《溪岸图》赏析2.

   (图二)五代 (传)董元 《溪岸图》轴(局部) ;

  在唐朝灭亡的907年到宋朝建立的960年之间的动荡时期,许多表现大自然雄伟气势的大师卓然兴起。他们大多不取唐代山水画的鲜亮色彩,改用水墨晕染捕捉烟云变幻的视觉效果。他们的作品尺幅巨大,使观画者沉浸于庄严的大自然。这个十至十一世纪形成的绘画传统,学界称作“巨碑式山水”。《溪岸图》是奠定此传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物象透过层层水墨晕染呈现交织的明暗光影。轻微皴擦造成的质感和轮廓线的消失,迥异先前的唐代绘画传统。到北宋中期的十一世纪,个人风格的线条已取代唐人的晕染,成为山水画家表现物象和质感的主要工具。《溪岸图》画风介于唐宋两个传统之间,正应绘于格外重要的过渡时期十世纪。

  《溪岸图》不仅是唐宋传统过渡时期的重要见证,而且还是早期中国山水画的稀世名品,展现了十世纪时中国绘画从着重人物转为景仰自然的关键时期。这时期的少量传世作品和文献记录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山水画在尺幅、技法和构思上的演进均极其可观,《溪岸图》正是最重要的见证之一。

  《溪岸图》尺幅宏伟,是现存中国早期山水画中最高的作品。此画为绢本浅设色,因年代久远,绢色暗沉。画中前景绘临水一亭,一位文士坐倚亭槛,静观风起云涌,旁侧其妻抱子,有仆童侍立。亭外溪岸上长松落木,水面波澜如网。亭后山势陡峭,巨石嶙峋,往左上延伸。亭左一瀑布注入溪水。蜿蜒山径将前景引至远方雾气弥漫的河谷,雁阵掠空。山径上有六位行人。一位着蓑衣草笠,正赶回山庄。河畔一童子骑牛,则正前往一竹篱环绕的院落。院中有一女子正在备饭,另一女子则荷食行于廊下。 院后还可隐见居室,主人一家则聚于溪岸亭内,恰似隐喻乱世中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湾。

  《溪岸图》有南唐(937~975年)宫廷的重要山水画家董元(活动于930至960年代)的签款。另有三件传董元的画作存世,但学界对哪一件能反映董元的真面目尚无共识。而且这寥寥几件作品的风格也非常不同,因此不可能肯定为董元所画,更不用说董元的早期或晚期作品。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专家也因此并不断定《溪岸图》出于董元手笔,也不排除其手笔之可能,在专家看来,此画的重要性主要不在其与董元的关系,而更在其雄伟完整足为早期山水画的典范。

《溪岸图》是唐宋传统过渡时期的重要见证

《溪岸图》是早期中国山水画的稀世名品,展现了十世纪时中国绘画从着重人物转为景仰自然的关键时刻。这时期的少量传世作品和文献记录反映了这一时代巨变,山水画在尺幅、技法和构思上的演进均极其可观,《溪岸图》正是最重要的见证之一。

《溪岸图》尺幅宏伟,是现存中国早期山水画中最高的作品。此画为绢本浅设色,因年代久远,绢色暗沉。画中前景绘临水一亭,一位文士坐倚亭槛,静观风起云涌,旁侧其妻抱子,有仆童侍立。亭外溪岸上长松落木,水面波澜如网。亭后山势陡峭,巨石嶙峋,往左上延伸。亭左一瀑布注入溪水。蜿蜒山径将前景引至远方雾气弥漫的河谷,雁阵掠空。山径上有六位行人。一位着蓑衣草笠,正赶回山庄。河畔一童子骑牛,则正前往一竹篱环绕的院落。院中有一女子正在备饭,另一女子则荷食行于廊下。院后还可隐见居室,主人一家则聚于溪岸亭内,恰似隐喻乱世中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湾。

在唐朝灭亡的907年到宋朝建立的960年之间的动荡时期,许多表现大自然雄伟气势的大师卓然兴起。他们大多不取唐代山水画的鲜亮色彩,改用水墨晕染捕捉烟云变幻的视觉效果。他们的作品尺幅巨大,使观画者沉浸于庄严的大自然。这个十至十一世纪形成的绘画传统,学界称作“巨碑式山水”。

《溪岸图》是奠定此传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物象透过层层水墨晕染呈现交织的明暗光影。轻微皴擦造成的质感和轮廓线的消失,迥异先前的唐代绘画传统。到北宋中期的十一世纪,个人风格的线条已取代唐人的晕染,成为山水画家表现物象和质感的主要工具。《溪岸图》画风介于唐宋两个传统之间,正应绘于格外重要的过渡时期十世纪。


五代 (传)董元 溪岸图(局部) 轴

高居翰提出为张大千伪作,曾引起争辩

1997年,《溪岸图》从王季迁(C. C. Wang)处购得,曾引起争辩。著名学者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教授高居翰(James Cahill,1926-2014)认为此画不是十世纪的作品,而是二十世纪艺术家张大千(1899-1983)的伪作。上世纪30年代,画家徐悲鸿声称自己觅得了古画《溪岸图》,不多时,他将画割爱转让给了画家张大千,张大千随身把玩三十年后,又转让给了身居海外的收藏家王季迁。然而两个大画家的曾经收藏,却给此图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大都会博物馆为此专门召开学术研讨会,邀请全世界的顶尖学者讨论其真伪,并出版论文集《中国画的鉴定问题》(Issues of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Painting)。与会专家分为三方意见:一是认定为董源真迹,并以此否定一切现定为董源的作品;二是以为未必,但至少是北宋作品;三则直指为张大千伪作。但毕竟时隔一千多年,举证艰难,无可确论。如同传为东晋王羲之书法的《兰亭序》的真伪之辩,旷日持久,莫衷一是,但在一点上各方达成了共识:就是《兰亭序》的艺术成就极高,称之“天下第一行书”并不为过。而《溪岸图》的作者虽不可确定,但此图的艺术成就非常之高。

相当一部分中国绘画史专家认为,此图应为10世纪作品。“它的笔墨与传世五代作品《高士图》和《江行初雪图卷》相似。认为是张大千伪作,并没有确切明证。”上海博物馆单国霖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时,启功先生、傅熹年先生均将此作认定为北宋初期五代末期。大都会博物馆后来为这张画做了一个红外线检测,发现这张图画经过3次装裱,3次补的绢都不一样。而且,其上还有南宋贾似道、袁枢等人的印章。”尤其是明末的袁枢,是收藏荆关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经其收藏的递传董巨真品最多。以方闻、陈佩秋为代表的学者,坚信张大千没这能力仿造这么高古作品。“张大千的确爱临摹古画,他摹过董源,也摹过巨然。”单国霖表示,但以此认为这件《溪岸图》为张大千的摹品,理由并不十分令人信服。

在此前《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发表的纪念高居翰文章《成败皆“他者”——关于高居翰先生的隔》中,顾村言记有:“2012年笔者在上海博物馆'美国藏宋元画展’上面对这样一幅古代气息扑而来的黯淡画作,想起高居翰先生彼时仍坚持此作是张大千仿作的观点,几乎匪夷所思。高居翰先生所依据的观点如笔触模糊、结构布局以及图式等的不合理之处,与传世董源作品或有差距,但从绢本质地与笔触以及画作的气息而言,也不可能得出这必出于张大千仿造的结论,其观点之武断确实是让人惊讶的。”

此画在200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览中,与十一世纪范宽和郭熙的名作并列,又在2012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中展出。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认为:“这些博物馆是最受尊重的中国绘画保管和诠释机构,他们对《溪岸图》真伪问题的看法与大都会一致,也显示本馆断定的年代无误,为中国绘画学者广泛接受。”

《溪岸图》有南唐(937-975)宫廷的重要山水画家董元(活动于930至960年代)的签款。另有三件传董元的画作存世,但学界对哪一件能反映董元的真面目尚无共识。而且这寥寥几件作品的风格也非常不同,因此不可能肯定为董元所画,更不用说董元的早期或晚期作品。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专家也因此并不断定《溪岸图》出于董元手笔,也不排除其手笔之可能,在专家看来,此画的重要性主要不在其与董元的关系,而更在其雄伟**足为早期山水画的典范


    五代传董元溪岸图轴
  • 作者: 董源
  • 年代: 五代十国
  • 种类: 国画
  • 规格: 图像86 3/4×43英寸(220.3×109.2厘米)整体安装11英尺1/2英寸×48英寸(336.6×121.9厘米)整体带旋钮11英尺1/2英寸×53英寸。(336.6×134.6厘米)
  • 材质: 挂丝墨水和丝绸上的颜色
  • 博物馆: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 收藏 灵感 相似

猜你喜欢

潇湘图卷
龙宿郊民图
夏景山口
潇湘图卷(二版)
溪岸图
夏景山口待渡图
董源潇湘图卷
五代 董源 夏山图卷
山地景观
西子浣纱图
宋 巨然 万壑松风图轴
赫伯 - 采集
亭子与数字
在一棵粗糙的松树下的夫人
雪中​​的水边亭
在冬天树下的渔夫划船
阮郜阆苑女仙图卷
写生珍禽图
0.59991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