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图》卷,北宋,王居正绘,绢本,设色,纵26.1cm,横69.2cm。
无作者款印。本幅后隔水有近代张大千题跋:“居正此图,俨然唐画风格。与顾闳中夜宴图可方驾也。历见书画舫、珊瑚网、式古堂诸家著录,清末归安陆心源。子昂二跋已失,虽然,椟亡珠存,不无遗憾,终不失为珍宝也。大千居士爰。”后幅有清刘绎、陆心源等人题记。钤宋贾似道“似道”、“悦生”,清陆心源“潜园鉴赏”等鉴藏印,共29方。
此图表现农村妇女的户外劳动。全幅主题突出,构图巧妙。近景描绘的人物被两条飘浮不定的线条分为两组,线的一端是边摇纺车边哺乳的中年妇女、围其左右戏青蛙的童子和狂吠的黑犬;另一端是弯腰伛背、双手拉着线团的老媪。人物彼此间聚散自然,神韵相通。图中纺车、竹筐、杌凳用界画形式表现,刻画精工写实,对后人了解宋代的纺车工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人物的衣纹用转折劲利的“战笔描”表现,中锋行笔,线条细劲圆润,随着人物形体的变化而顿折曲转,从而准确地塑造出人物的形态和衣料的柔软质地。
图中的女性形象与晋代顾恺之、唐代周昉笔下的仕女相比,没有娇美的相貌、诱人的身材、华丽的服饰及尊贵的地位,她们仅是生活中最为普通的农村妇女。衣裤迭经补缀的老妇面容憔悴,动作迟缓,艰辛的生活令其相貌充满沧桑感。作者以写实的艺术手法不加美化地表现她们,意在赞扬她们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及朴实无华的个性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她们贫苦生活的同情。
此图流传有绪,据考证,在宋朝时为贾似道收藏。元代延祐四年(1317年),赵孟頫在燕京以五十金购得。明初为袁廷玉(柳庄)获取,明中期杨维新从袁氏家购得。万历年间(1573-1619年)它又辗转到周敏之中手。清初为仁和龚翔麟(蘅圃)收藏,乾隆朝时归江西陈玉方(希祖),嘉庆朝素村用旧拓唐楷碑向陈玉方换取此画,光绪年间(1875-1908年)归陆心源所得,清末归武进盛宣怀。近代归张大千所有。20世纪50年代,国家从香港将其购回,旋即入藏故宫博物院至今。此图不仅是件有着明确传世脉络的珍贵文物,更是件难得的北宋风俗画之代表作。
明张丑《真迹日录初集》和《清河书画舫》、汪砢玉《汪氏珊瑚网》,清王原祁等《佩文斋书画谱》、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等著录。
文章标签:
人物
纺车
生活
书画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