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行书色彩:
装裱形式:
册(折装‧方幅式)创作时间:
文字类型:
汉文质地:
本幅纸释文:
(第一则)凡为士人。必于四科之学。择其一科而为之。将来乃成人材。而四科之学。皆必求之于经史。(第二则)凡为学。必先自择其性之所近而施功焉。性所不近。虽为之。必无成也。取一经注疏。或一史。或唐以前诗文一部。或朱子文集语类。阅之旬日。觉有心晓处。即性所近也。(第三则)仆在此精舎十年。所说皆古人之说。从不自出一说。深恐教人误了路头也。仆性情本如此。所着之书亦然。卫正叔云。人之着书。惟恐不出于己。我之着书惟恐不出于人。仆数十年谨守此说。盖能举古人说而发明之。使后学皆知之而发明之(五字圈去)即是有功于古人。若必出已说。则是与古人争胜。不惟无功。而且有过矣。(第四则)凡为学工夫要专。见闻要广。专习一书。日不间断。且不错时刻。而以馀功看四库提要则得之矣。(小字注。胡文忠公建书院。买四库提要。)凡专习(业一字圈去)之书。必要落笔圈点。又要抄撮。凡经学要熟诵经文。史学亦要摘择(一字圈去)读。诗文则必须熟读。而且多读。(小字注。三四千。如此则必能作佳篇。即使不能。而胸中(一字点去)次自必不同庸俗人矣。)论语所云愤悱。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俳者口欲言而未能。此是将得门而入光景。若求通未得。欲言未能。而即退缩。则终身不得门而入矣。(第五则)凡课卷。高取批好者。从此更勉。乃有益。若自满。则有(一字圈去)不惟无益而有损矣。不高取批坏者。看批坏之处语(一字圈去)。以后不再犯。则其益甚大。万勿以此而沮丧也。(第六则)凡作文作诗。最忌庸俗。若因庸俗语易于写出。将就完卷。非但此卷不能佳。而且永无进益矣。(小字注。不经史。 得尺则尺。得寸则寸。)凡读书。要求知古人所以知。不可求知古人所未知。(小字注。此即不可好 立新说之意。)(第七则)凡经学。要识义理。非徒训诘考据而已。(小字注。朱子书义理。仆有语类日抄卷。汉儒经注义理。仆有通义卷。皆可为先路之导。)(第八则)凡史学。要知治乱兴亡之由。(小字注。此陆宣公语。)(第九则)凡读古人诗文。要取其开我之心胸。养我之性情。引书法十馀(一字圈去)条。字体百馀字。必要看。(第十则)凡古字古语文章古例官课及应试勿用。(第十一则)精舎以学问为重。不是为取超等。治经者更不是要作经解。如仆今日有虚名。人皆谓之有经学。然仆自中年以后。不作经解久矣。可见治经不在乎作经解也。初学借作经解以为治经之路。借取超等以为学问进益之征耳。(第十二则)作经解与着书似同而有不同。(第十三则)作骈体文先要有格调。其次有书卷。若徒以字眼填砌则不成文矣。若并字眼而无之。则更不必言矣。(第十四则)格调虽不能高。亦不可低。(第十五则)书卷虽不能丰。亦不可转相蹈袭。若以蹈袭为便宜则亦不便宜矣。凡学问文章未有便便而得者也。凡便宜者皆折本折亏者也。戒之哉。(第十六则)学作骈体文。读吴谷人集。读国朝骈体正宗可也。若已能作骈体文。则不可看本朝人所作。必须看唐文。读徐庾文鲍明远文文选乃有古人气味。至于材料不可用近人所常用现成对偶。尤忌抄(一字圈去)袭用。必须自己多读唐宋以前古书。抄撮备用乃佳也。(第十七则)明仲云阁博览强记。(第十八则)玉山庾生能作长篇。骈体文玉山更敏捷。陈氏叔姪经解能搜求。印记资料:
作者印记:传鑑堂题跋资料:
主题:
技法:
参考资料:
收藏着录: 陈兰甫先生书画特展目录,页42-47、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