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草书

色彩:

装裱形式:

创作时间:

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

文字类型:

汉文

质地:

本幅绢引首绢

释文:

(缂丝乾隆御笔卞和献璞说)卞和献璞说。或问卞和献璞之事。为有乎。为无乎。曰无。何以见之。曰以今和阗之玉见之。和阗之玉有二。一曰山玉。取之山。一曰水玉。取之水。取之山者其质大。或至八九尺。然间杂石性者有之。取之水者其质小。至大者不过尺馀。光莹弗杂石性。盖受水性润故也。故恒以水玉为良。此历年贡自和阗。人所共知者。若和氏所献。应为良玉。必出自水者。既无杂石性之理。安用玉人相之。以为非玉。两被刖。继之哭以血。而始明其为良玉哉。此之误必在璞之说矣。盖玉未治为璞。见玉篇。或山玉之杂石性者。而决非良玉之产水中者也。亦决非璞包玉不见。必待剖而后知其为玉也。若玉皆有璞包之必待剖而后得。则今和阗之玉多无万。谁为一一剖之乎。此不待辨而知。玉之不在璞中。必待识者剖之而后得也。且卞和之目。亦与人同耳。玉人攻玉久矣。岂不能识玉而和识之。即以为诳。其罪亦不至一再刖足也。夫以杂石性未治之璞。去其石性。理而为璧。亦恒事耳。奚至艳称千古乎。盖韩非自叹己之不遇。时人之不识己。设为此谬悠之说。以自喻耳。然非非不明敏达时务者。观其说难之文。反复论辨。曲尽人情。既达时务尽人情。则应薄世高蹈。以全其真。又何必为此谬悠之喻以惑后世乎。馀故曰无此事也。乾隆丁未(西元一七八七年)孟秋御笔。(缂印二)。古稀天子之宝。犹日孜孜。

印记资料:

题跋资料:

题跋类别:题跋;作者: 引首 ;书体:行书;全文:(缂题)。怀珍闢谬。古希天子(缂印一)

主题:

技法:

织 

参考资料:

文章标签: 乾隆 杂石性 天子 玉人 水玉 良玉

猜你喜欢

郑板桥 七言绝句纸本
杨法篆书七言诗轴
吴熙载篆书临完白山人书轴
汪士鋐行书访颜鲁公八关碑近作轴
梁同书行书七律诗轴
翁方纲行书八言联
普荷草书诗轴
书法轴
缂丝乾隆御临王羲之袁生帖卷
阮元隶书七言联
冯铨行书临兰亭序卷
金农行书游禅智寺诗轴
缂丝乾隆御临苏轼帖轴
高士奇行书录张怀瓘论兰亭语页
何绍基行书七言联
何焯行书诗轴
郑板桥五言诗
王文治行书题画诗轴
2.30141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