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式玉五齿珮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的重要玉器之一,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玉水平。这种玉佩通常呈扁平状,表面打磨光滑,形状类似一个五齿梳子,因此得名“五齿珮”。五齿珮不仅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一种典型代表,也是研究红山文化宗教信仰、社会结构以及审美观念的重要实物资料。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大约存在于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之间。这一时期的玉器制作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其中五齿珮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象征意义成为红山文化玉器中的珍品。考古发现表明,五齿珮多出土于墓葬之中,通常随葬于高等级墓葬中,这说明它在当时可能具有一定的身份标识作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红山式玉五齿珮的主要材质为岫岩玉,这是一种产自辽宁岫岩地区的优质玉石。岫岩玉质地细腻温润,色泽多样,包括青绿色、黄绿色、白色等。五齿珮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主要采用线切割、钻孔、雕刻等技术。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五齿珮的边缘线条流畅,齿部排列整齐,表面抛光处理非常精细,展现了红山匠人对玉石材料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加工技艺。
从形制上看,五齿珮整体呈长方形或椭圆形,中央部位有一条纵向贯穿的凹槽,两侧分布着五个齿状突起,这些齿部通常较为尖锐且对称分布。五齿珮的正面常饰有阴刻线条或浅浮雕图案,常见的纹饰包括涡纹、云雷纹等,这些纹饰不仅增强了器物的美观性,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此外,部分五齿珮背面还留有切割痕迹,这可能是制作过程中未完全打磨的结果。
关于五齿珮的功能,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一种认为它是礼仪用具,主要用于祭祀活动或作为沟通天地的媒介;另一种观点则将其视为装饰品,佩戴于颈部或胸前以彰显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近年来的研究倾向于将五齿珮视为兼具礼仪性和装饰性的多功能器物,它既反映了红山先民对自然界的敬畏,也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截至目前,红山式玉五齿珮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北地区的辽宁、内蒙古等地。其中,辽宁省牛河梁遗址群是出土五齿珮数量最多的地方之一,该遗址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的核心区域。此外,在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文化遗址中也有零星发现。这些出土文物为我们了解五齿珮的分布范围及其背后的文化联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红山式玉五齿珮不仅是红山文化的标志性器物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玉器艺术的一个高峰,同时也为后世玉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随着红山文化研究的深入,五齿珮的价值逐渐被更多人所认识,其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价格也不断攀升,成为收藏家们争相追逐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