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体:
色彩:
水墨装裱形式:
卷创作时间:
文字类型:
质地:
本幅绢释文:
印记资料:
鑑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题跋资料:
主题:
主要主题:建筑宫殿建章宫;其他主题:山水 ;其他主题:山水江河、湖海江河;其他主题:人物侍从(侍女、童仆)宦官、宫娥;其他主题:树木 ;其他主题:树木杉 ;其他主题:建筑台阁台;其他主题:建筑栏杆 ;其他主题:器用饮食器 ;其他主题:器用仪仗(佛教宝盖)技法:
界画 皴法参考资料:
收藏着录: 石渠宝笈续编(干清宫),第一册,页376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录(卷四),第二册,页151 收藏着录: 故宫书画图录,第十八册,页25-26 参考书目: 1.林莉娜,〈元人建章宫图〉,收入林莉娜主编,《宫室楼阁之美 - 界画特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0年初版),页107-108。2.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元人建章宫图〉,收入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界画特展图录》(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86年初版),页61。 内容简介(中文): 建章宫是在高大台基上修建的宫殿群,殿堂多为重檐歇山顶,正脊鸱吻比例瘦高,兽首张嘴衔脊。此图斗栱为元以后风格,结构作用减退,装饰性浓,昂嘴多作「琴面式」。柱间有一至三朵补间铺作,排列较宋代稍均匀。广场中的土筑高台-坛场,平面为方形,钩栏周绕,有踏道可登台,是了望或祭祀用的建筑。右下入口大门上有门钉、铺首装饰,门外抱鼓石,元代以后才多见。 内容简介(中文): 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 是在夯土台基上修建的宫殿群. 图中多为重檐歇山顶, 正脊鸱吻比例瘦高, 与辽宋画中所见相似. 柱间有一至三朵补间铺作, 排列较宋稍均匀, 已无出跳位置不等的早期特点. 元代昂嘴多作「琴面式」, 普拍枋已普遍使用, 且随阑额至转角处垂直截面出头. 广场中的坛台, 重台钩栏周绕, 有石梯蹬道可登, 是了望或祭祀用的建筑. 画面右方入口处版门上有门钉、门环装饰, 门外有抱鼓石( 元以后才多见 )与石槛相连. 内容简介(英文): The Chien-chang Palace was built in 104 BC and is shown here on a tall foundation. Many of the structures have double-eave, hip-and-gable roofs. The ch’ih-wen ridge ornaments are tall and thin with pointed tails. One to 3 brackets above and between the columns appear more evenly spaced than in Sung examples. The bracket style dates from after the Yüan, for it appears that structural integrity was less important than decorative features. The "lute-face" cantilever tips here have curved tops. To the rear is a high tower on a terrace used as a lookout or for rituals. The door of the hall in the lower right has a raised board along the floor connected to a round drum-shaped stone that is more commonly found after the Yüan dynasty. 研究性论着: 汉代神仙方士之说极盛, 汉武帝听信方士之说, 仙人好楼居, 不极高显, 神终不降, 故起建章宫, 复筑神明台与井干楼, 促成了高台建筑的发展. (注 1) 建章宫建于西汉武帝太初元年(西元前104年), 是在夯土台基上修建的宫殿群. 根据文献资料由建章宫前殿可俯视未央宫, 东有凤阙, 北有圆阙, 还有太液池等大小池以供舟游宴乐, 规模之大汉代第一. 图中殿堂建在砖石台基上, 多为重檐歇山顶, 正脊脊饰鸱吻比例瘦高, 尾端弯度大, 兽首张嘴啣脊. 攒尖重檐殿顶琉璃脊饰, 绚丽多彩, 屋面画出瓦陇线, 檐边绘有飞檐、檐椽. 柱间有一至三朵补间铺作, 唐代多只用柱头铺作, 宋之后由于间广加大或以补间为装饰, 才加补间铺作, 但距离不均等. 元代补间斗栱的排列较宋稍均匀, 形制与柱头斗栱较宋更突出, 装饰性较浓. 元代斗栱结构作用减退, 用料减少, 不用梭柱、月梁, 而用直柱、直梁. 此图斗栱为元明以后的风格, 已无出跳位置不等的早期特点. 昂多作「琴面式」, 元代「批竹式」已临绝迹. 此画外檐装修在檐口下立柱, 柱间加斜格眼横披, 下装重台栏杆. 广场中的土筑高台 – 基坛, 有石梯蹬道可登, 是了望或祭祀用的建筑. 台的平面为正方形, 下边立面收分向上呈一梯形状. 在本院收藏元朱宝(1293-1365) 至顺元年(1330)所作「画妙法莲华经连相」第五卷泥金写本扉页, 亦可见到此种高台建物, 两者都非常接近河南登封县元代所遗留下来, 观测天文的观星台. 朱宝字君璧, 江苏昆山人. 是著名画家王振鹏弟子, 擅长道释、界画, 此图似乎与此种佛经插画风格有关. 左方入口为版门, 上有门钉( 按建筑物等级来确定, 不得任意使用, 一般是用于宫门城门.)、铺首, 下有抱鼓石与石槛相连 ( 元以后才多见, 多用于北方宅院大门. )(注 2) 门外古老形式的「乌头门」, 作为通往重要建筑物的标志. 乌头门其做法是先立两根挟门柱, 顶套金属套筒, 柱间连以横木, 下装两扇门扇. 门扇下段有腰华板, 上部为直櫺条. 宋以后乌头门又称「櫺星门」 注 1 : 关于建章宫有许多文献记载, 宫内有宫阙殿台, 神明台 井干楼. 井干楼以横木架成井字层叠而成, 积木为高楼, 又有凉风台也是木构楼台. 注 2: 建章宫>记载有 玉堂璧门, 台高三十丈… 可能是以汉白玉石材料铺地面和阶梯, 以玉璧饰门. 门上装饰金属门环铺首, 极为精巧华丽.(林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