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壑争流图》是明代文徵明创作的纸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图写峡峨山势,山泉争流而下,山下溪水淙淙,坡上林木葱郁。画山用湿润的披麻皴,行笔细致秀润,满纸青绿,场面壮观,为文徵明细笔精品。

画作内容

此图描绘重叠青山山势嵯峨,山间泉瀑飞湍,奔腾直泻。中景为山岩乱石,其间杂树林立,密密麻麻,满幅青绿。长满了林木的两岩石间,有一条清澈的溪水争流,显得满纸空明。近景为溪流的两岸,有山石、有坡岸,有树木和杂草,在此溪流拐弯流动,在苍松古柏掩映下的山径上,有高士数人,有的信步缓行,极尽观赏山山水水,其中有两位高士似在面叙。 [1] 

此图右上角作者小楷自题:“此余尝作千岩竞秀图,颇有思致,徐默川子曰得之,以仕纸求写万率争流为配;余性雅不喜作配幅,然于默川不能终却,漫尔涂抹,所谓一解不能如一解也:是岁嘉靖庚戌六月既望徵明识,时年八十有一。” [1] 

此图下押“徵明”、“停云”二印。画上另有“虚斋审定”等鉴藏印。 [1] 

创作背景

此图作于嘉靖二十九年(1530年)。此画为文徵明晚年青绿山水。 [1]  从自题知此图乃文徵明晚年应徐默川之求,为其《千岩竞秀图》所作的配幅。 [2] 

艺术鉴赏

主题

图中景物是文徵明惯常描绘的江南湖山,是适宜于文人心灵栖息的理想的生活环境,也是文人生活宁静、社会较为安适的一种折射。 [3] 

构图

全图由溪流分割为上下几乎平行的四层景色。下面二层作树均巨大,墨色浓重,且树叶前后相接,近处山道长松,杂树相间,四高士分成二组,作且行且语状。此段是为近景,突出描绘了树的风姿与山坡的文静。上而二层山瀑仿佛已积蓄无穷的力量,从画而顶处山谷分左、中、右三处奔泻而出,终于汇成一潭,居中有巨岩矗立,把溪流一分为二,再成急瀑与右侧另一瀑布齐注中溪。溪而宽阔,其中散石点落。溪水波澜湍急,四散奔泻,恰在画而二分之一处,构成了万壑争流的华采乐章。山岩峥嵘,溪水欢流,此起彼伏,结构极为精致,山石轮廓由淡墨线精心勾出,略见细笔皴擦,苍劲醇厚。山脚用赭石,石而以石绿由上而下渲染,皴以石青,色彩明丽,然后以浓墨、焦墨点苔,间以杂草逸出,不仅使山石更加浑厚,而且富有节奏的韵律。 [4] 

技法

《万壑争流图》的青绿敷施是在水墨为骨的基础上的,用色不是太重,未将笔墨的趣味掩盖起来,在色彩艳丽之中仍保持着淡雅蕴籍的风致,远接唐宋遗韵。整个画面呈现出的一种堆满细节的平面视觉效果,甚至极高极远的溪水也用线条明白地画出其波纹,但不突兀,符合观赏者的欣赏习惯。 [4] 

历史传承

此图曾为收藏家庞莱臣所得,成为其《虚斋名画》之一。1959年和1962年,庞家孙辈庞增和分两次将其继承的137件上自宋元、下至民国的书画绝品捐献给了南京博物院,《万壑争流图》也是其中之一,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2] 

重要展览

2014年1月,苏州博物馆举办“衡山仰止—吴门画派之文徵明特展”,《万壑争流图》在其中展出。 [2] 

作者简介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征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文徵明传世画作有《山居雪霁图》《惠山茶会图》《春到寒林图》《吴山秋霁》《溪山对弈图》《绿荫清话图》等等。 [5]


文章标签: 溪水 文徵明 溪流 万壑争流

猜你喜欢

白玉兰图卷
便面畫選集17张古柏松石圖
古木寒泉图
浒溪草堂
聚桂斋图卷
兰亭修契图
兰竹图
绿荫草堂
墨竹图
梅花水仙图
梅石图
山水圖
兰亭图
封泾仿古图
达摩祖图卷
临米芾方圆庵记
疏林远岫图
品茶图
0.48196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