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一届政协”)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点上召开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当时,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已经基本被推翻,人民解放军正在向全国进军,解放战争即将迎来全面胜利。
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共同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决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会议旨在制定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为新中国成立做好准备。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此次会议的核心成果之一。它明确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目标,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以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框架。此外,《共同纲领》还提出了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强调保护和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并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规划。
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周恩来等56人为委员。这一选举结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之间的广泛合作,标志着中国新型政党关系的形成。
会议还决定了新中国的国旗、国歌和首都。五星红旗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义勇军进行曲》暂定为代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北京则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一届政协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这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它不仅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为各民主党派提供了参政议政的平台,开创了中国政治协商的新局面。
通过《共同纲领》的实施,新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变革得以有序开展。特别是在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会议提出的文化教育政策促进了思想解放,为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创造了条件。
从国际上看,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向世界宣告了一个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诞生。这不仅改变了亚洲乃至世界的地缘政治格局,也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