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璧(1898年11月12日—1991年10月29日),男,台湾著名画家,广州南海人。原名允瑄,晚号君翁 [1] ,本名韫之,以号行,中国现代著名国画艺术家、教育家。父仰荀,家藏甚富。早年毕业于广东公学,后从画家李文显游,并与粤东藏家交往。致力于山水画,尤以画云水瀑布为长。1923年与卢振寰、黄般若等成立癸亥合作画社。 [2] 1929年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1937年后历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等。1949年迁居台湾,任今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主任。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传统功底深厚,经历了现代中国画的继承、演变、革新的过程。出版著作《黄君璧画集》《黄君璧书画集》等。与徐悲鸿、张大千同辈齐名,与溥心畲、张大千合称“渡海三家”。 [3]
2011年12月12日,中国美术学院设立“黄君璧奖学金”。
黄君璧原名允瑄,字君璧,号君翁,祖籍广东南海西樵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9月28日生于广州市。台湾画家,当代国画大师,近现代中国画界长寿、多产、著名、影响广泛的画家。
先人世代经商,父亲仰荀公经商之余,平日更喜爱欣赏收藏古玩字画,这对君翁一生影响至大。幼承庭训,聪颖过人,1914年(民国三年)矢志绘事,书法兼贯中西,1923年(民国十一年)于广东全省美展荣获大奖后,正式投入国画创作历程。
黄君璧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艺术和教学,1948年渡海到台湾后,长达22年主持台师大美术系,一手擎起台湾美术教育的旗帜,全力推行国立艺专(今中国美院前身)的教学体系和传统。这在台湾回归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历史性影响,成为民族正义和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 [3]
渡海三家:黄君璧、张大千、溥心畲
渡海三家:黄君璧、张大千、溥心畲
1950年之前的三十多个年为黄君璧的“初学时期”,大师此期东登泰山,西窥剑阁,过三峡、探黄山,游历全国大小名山大川,广结艺文名流,学习鉴赏,勤摹名迹、朝乾夕碣,战战兢兢,所作作品正如所谓“合乎规矩而不浓腻”,笔墨清新,布局隽雅,自成一家,令人爱不释手。
1950年黄君璧抵台后旋被聘请为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兼主任,至1972年退休为止凡二十二年,此期作育英才无数,树立了台湾艺术教育的新导向。期间又为蒋介石夫人宋美龄女士礼聘为其个人国画教师。并屡获国内外之邀讲学及展览达数十次,载誉国际,足迹遍及亚、欧、美、非四大洲,对文化艺术宣扬贡献卓著。曾荣获台湾“教育部”第一届“中华文艺奖美术部首奖”,及艺术界致赠的“画坛宗师”匾额等殊荣。
在中国美术学院75年校庆时,在大师云集的美院,他入选为美院历史上五十位名师
画集序
白云横翠岭--黄君璧画集序
人民美术出版社印行《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黄君璧》,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黄君璧是台湾的重量级画家,也是近现代中国画界长寿、多产、著名、影响广泛的画家。收入画集的作品,由黄君璧的女儿黄湘羚提供或征集,可靠且有代表性,而数量之大,包容之广,亦为黄氏画集之冠。这有助于我们熟悉与欣赏黄君璧的艺术,有助于近现代中国画史的研究,也有助于收藏家对黄氏作品的鉴识。
黄君璧有“兼容中西”之名。他早年确曾学过西画,他的某些作品(如画云水)在构图、用光方面也吸收了一定的西画因素,但他的主要功底还是传统绘画——从17岁开始,他就师从广东著名画家李瑶屏学中国画,至26岁,他又同李瑶屏等一起组织以发扬中国画传统为宗旨的癸亥合作社(两午后扩组为国画研究会)。此后,更与会内画家如潘致中、赵浩、卢振寰、卢子枢等前辈画家相与切磋,潜心钻研古代传统。其间,他结识了著名收藏家何荔甫、何冠五、黄慕韩等,得以观赏临摹历代名作。1926年,黄君璧游上海,得识黄宾虹、郑午昌等海上传统派名家,1929年与张大千订交,也出于对传统绘画的共同兴趣。1947年(50岁),他将抗战时期的作品展出于上海,美术史家俞剑华著文说:“吾友黄君璧幼耽绘事,长益精进,虽籍广东,而毫无岭南派习气……所作山水从龚半千之厚重,泽以石器之古雅,和以石涛之奇肆,酌以田叔石田之挺拔,而上追黄鹤山樵之繁密,不懈而及于古。”文章褒扬的目的,是强调黄君璧有传统功夫,与“折衷中西”的岭南派不同。有意思的是,广东籍画家王霞宙对同一展览表达了另一种观感,他拿黄君璧与古人相比,说黄氏某些作品“使人有时下舶来品之感”,还举例说,黄氏“惯画的云,更渗入了风景照片的云。”王霞宙是批评黄君璧借鉴了西画,还不够传统。从这两种不同的观感与评价,我们可以知道黄氏在50岁前的艺术面貌:以传统为主,也适当借鉴西画,整体上保持着传统风貌。50岁后,他继续坚持了这一路线,我们从这本画集的作品可以认知这一路线的实施。
黄君璧不仅用功于古人,也着力于师法造化。他先后到过罗浮、桂林、衡山、泰山、燕山、华山、黄山、峨眉山、云南石林以及江南各地游观写生;抗战期间,他居住嘉陵江畔,朝夕观览巴蜀奇山秀水,又同张大千等悠游于峨眉、青城、剑阁,深悟大自然之奇妙。他在《岩壑丛林》一画中题曰:“余曩游峨眉山,容树色朝云暮霭早晚之状不同,阴晴之态各异,变化无尽,于是心中略有所悟焉。”到台后,他经常观赏阿里山的云海,更是游遍亚、欧、美、非、南美各种瀑布大川,名山胜景,直到87岁高龄,还游访美国大峡谷并当场写生。黄君璧大量临古而不泥古,能赋予作品以活泼生机和鲜明个性,正是不断师法造化的结果。90岁,他在《白云堂画论画法》一书的自序中写道:“习艺一事,不外师人,师心,师造化。师人者以古人为师,师心者以己身为师,师造化者以自然为师也。”这是由画家切身体会印证的道理,是格外宝贵的。
黄君璧的山水画,尤其晚年作品,即使描绘壮丽的云海飞瀑,也透着一种平和宁静之意。老画家虽然位高名重、身居大都会,却始终保持着情寄林泉的淡泊心境。(郎绍君) [5]
作品出版
黄君璧为中国山水画大家;早年喜爱渐江,中年仰慕夏圭,曾临摹古代名画数百件,对传统绘画下了很深的功夫;作品长于飞瀑流泉、风帆、霜林;笔墨氤氲,水意蒸融,苍劲有力,气势雄壮。
代表作品有《老树隐水湾》《瀑落云中》《风正一帆悬》等;亦能作工笔仕女和花鸟,清新秀逸。
张大千非常推重黄君璧,曾说(山水画)“云瀑空灵,吾仰黄君璧”。
今黄君璧的作品被海内外人士和博物馆珍藏。
出版有《黄君璧画集》《黄君璧作品选》《黄君璧书画集》等。
部分作品
秋山红树图
年份:1951年
尺寸:120×56cm
介绍:此轴《秋山红树图》采用全景式构图,崇山叠嶂,山势连绵,山间林木葱郁,飞瀑如练,溪流蜿蜒。为了表现秋山红叶,画家以赭石渲染山石,甚至直接以朱砂点树丛,呈现出一派秋日层林尽染之美景。该画造境雄浑壮阔、绵密幽深,山石皴笔细密,用笔苍劲,由是观之,黄君璧确为石溪传灯。
当然该画也有画家自己的面貌,黄氏提倡写实主义,以自然为师、以自然景物为写生对象,力主融合中西方艺术,因此,他所画山体结构严谨,更接近真实的自然山川。
溪山瀑雨图
年份:1941年尺寸:11×53.5cm
介绍:《溪山瀑雨图》是黄君璧在大陆时期的创作,现藏广州美术馆。
全图笔墨清润灵秀、纯熟老道,在沉郁深厚的气息中营造一种爽利清幽的意趣。画面右半部伫立一块突兀大石,水墨酣畅淋漓,颇有石涛笔意,而与之相对的左半部挺立两颗苍松,松干挺拔威严,一派堂堂君子之风。松下小径沿山路曲曲折折,通向远处的松林;林间弥漫着迷蒙的烟雾,使整个松林散发着静谧幽深的气息。
左下方的路上悄然走着一位隐居山林的高士。寥寥数笔,使人物闲雅傲逸的神态跃然纸上。路的下方伴着潺潺小溪,汇到近处成一池清潭。潭边横卧一块巨石,浓重的墨色不仅衬托出用轻快柔顺的线条勾勒出的溪水,也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严整而厚重。全图似乎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松香与潮润的空气。
在雾锁山腰之上悬挂一飞瀑,水气、雾气、云气夹杂一起在空中流动,更给画面增添几分神秘与深邃。只有近处的清潭暗示出山颠之上飞瀑流泉的最后归宿,它也巧妙的贯穿了整幅画面的气脉,尊崇着传统中国画中讲究“水有源流”的法度。
纵观此图,以竖向取大势,山石、松林挺立而决不扭捏屈曲,与画面右侧的长竖题跋、上方的飞瀑相呼应,整个画面构图显得庄重大气。同时蜿蜒的小溪、小径、大块卧石都以横向穿插其间,使画面错落有致,极具节奏变化,尤其是从山涧流出的小溪纯用勾水法,用笔老辣劲健而不外露,笔墨显得轻盈俏皮,画得精彩非常。点苔更为精微而富神韵,渴笔秃锋,苍苍茫茫,有巨然遗风。大面积的渲染使黄君璧的山水形成了水意蒸融、浑厚朴茂的风格,早年学习过西画、水彩有助于他对整体画面空间、气氛的把握,但处理手法微妙、隐秘而不留痕迹。
和近代激进的革新派比起来,黄君璧的个人面貌深藏于传统范式之中而展现出雄厚的传统功力,那种含蓄内敛、扑面而来的清新之气令人心旷神怡,这恐怕是新派中国画所不及的。
总之,正如俞剑华对黄君璧所评:“是所作能以古人的笔墨,运自然的丘壑,有独创的精神,而无因袭的缺点。保持民族的渊源文化与传统而能发扬光大,确乎是中国画复兴的正当途径。”